日期:2023-01-05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市发展改革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深入贯彻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首善标准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服务保障任务,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扎实推动首都发展改革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与经济调度,全力确保经济平稳增长
强力开展经济运行调度。与复工复产、“服务包”等机制形成联动,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围绕一季度“开门红”、上半年、三季度、全年收官等关键节点,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开展精准调度,加强与各区、各相关部门对接,及时提出调度工作建议,向市政府报告、向各区各部门通报落实情况,对确需市领导协调的事项及时提请市领导高位调度。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长0.8%,三季度当季环比回升3.7个百分点。
持续加力助企纾困。先后出台中小微企业纾困“18条”、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45条”、稳经济接续政策“20条”、《北京市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助企纾困的若干措施》“新12条”等一系列政策。截至12月,全市退税减税缓税超2000亿元,国有房屋减租金额超115亿元、惠及7万家企业,“融资纾困直通车”向困难企业发放贷款74.13亿元,助力企业渡过难关。建立“服务包”和12345服务企业热线协同考评机制,集中开展“防疫情、稳经济、助企纾困”大走访,共走访企业2.9万家次、解决企业诉求2.3万项,服务事项办结率98.6%。
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印发《关联疫情时企业生产闭环管理措施指引》,实施市区两级复工达产任务清单113项,梳理企业诉求形成108项任务清单,帮助企业打通供应链堵点。推动2600余家企业纳入市区两级重点保障“白名单”,推动52家企业纳入国家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建立京津冀“白名单”制度。
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制定生产生活必需品中转站工作预案及运行管理细则,及时启动运营延庆下营、平谷马坊、廊坊万庄等三个中转站。落实价格专项调控预案,加强价格监测分析预警,免除批发市场蔬菜等进场交易费,实施猪肉储备调节,有力稳定市场供应和价格,1-11月CPI同比上涨1.8%,低于全国0.2个百分点。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坚持抓新开、抓续建、抓增量、抓储备“四抓”促投资,按季压茬推动160个市区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强化要素保障,完成四批次集中供地。制定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及细则,项目科学决策与成本管控水平持续提升。向民间资本公开推介项目256个、总投资3549亿元,均为五年来最高水平。累计上市基础设施REITs项目5个、募集资金131.6亿元,发行上市数量和募集资金规模保持全国首位。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统筹推进《打造“双枢纽”国际消费桥头堡实施方案》落实,印发实施2022年重点任务和项目清单。大力支持平谷马坊等物流基地建设,推动新发地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开业运行。出台助企纾困促进消费加快恢复“27条”措施,聚焦汽车、餐饮、旅游休闲、绿色节能产品等加大帮扶力度。
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平台经济综合监管服务系统建设,推动网络零售和餐饮服务、网络视听、房地产信息等“一业一册”合规手册发布实施。加大走访服务头部平台企业力度,用足用好“白名单”等扶持政策,稳妥有序推进平台企业复工复产,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支持平台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发布两批13个智慧应用场景“揭榜挂帅”榜单。成立平台企业服务工作专班,指导企业积极申报“绿灯”投资案例,支持企业加快科技转型发展。
二、坚持“五子”联动协同发力,推动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
强化创新发展动能。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科学”“科学家”“科学城”,压茬推进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正式运行,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开展试运行,子午工程二期开展联调联试。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加快推动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补齐产业链短板,制定促进先进制造业平稳运行“15条”措施,连续8年筹办双创周北京会场活动,滚动推进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建设。落实优化法律服务业发展环境若干措施,制定推动咨询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发展,认定本市首批14家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2022年度)。落实低效楼宇改造政策,储备一批存量空间改造项目。
全面落实“两区”建设任务。积极打造一流的国际航空“双枢纽”,出台北京民航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2022年工作要点。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编制“一带一路”年度工作要点、本市推进“冰雪丝路”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1-11月北京地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45万亿元,增长28.6%。1-11月本市实际利用外资达172.3亿美元,同比增长14.6%,增速比全国高2.4个百分点。
积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全力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超大规模智能模型训练平台,建设区块链先进算力实验平台,支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面向5G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示范区建设,打造多用途5G网络的智慧城市与车路协同基础设施。聚焦人工智能、5G等前沿领域,加快建设重点区域综合性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示范工程、5G+供应链物流融合应用示范等重点项目,形成一批集数据资源汇聚、智能算力整合、模型开发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推动营商环境5.0版改革任务落地,加快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出台助企纾困优化营商环境“34条”。制定“服务包”管理办法,“服务包”企业达到1.3万家,促成“服务包”企业新设机构304家、落地项目146个。推广企业投资项目“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政府综合服务”改革,统筹推进基础设施REITs试点。编制完成本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将城市副中心纳入国家要素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培训疗养机构改革,完成纳改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批复,首批转型发展养老的纳改机构已全面划转移交至康养集团。制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方案,推动本市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工作、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工作。完善水电气热等资源能源价格机制,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整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优化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改革的通知》。发挥企业破产和市场主体退出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实施破产制度改革任务,印发《北京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和保障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依法履职的若干措施》,降低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成本。
纵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制定印发《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22年工作要点》,实施《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重点任务落实工作方案》,统筹推进环京地区通勤圈、京津雄功能圈、节点城市产业圈建设。坚定不移深入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印发《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2022年版)》,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22年工作计划》。推动“两翼”联动发展,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三所学校交钥匙项目竣工交付,医院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落实国务院支持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意见及本市实施方案,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制定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加快推进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动厂通路加快建设,平谷线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旅游通航。连续四年举办北京通州与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160余个、意向投资额约1080亿元。协调推进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工作取得新进展,北京丰台站建成投运,京唐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京冀两省市签署新一轮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1-11月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368亿元,持续开展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合作项目。制定《推进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和5个重点领域子协议。
三、统筹抓好规划落实,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加强规划纲要实施调度,围绕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两区”建设、高精尖产业发展等重点任务开展专题调度,扎实推进纲要落地实施。完成2021年度纲要实施监测评估,25项主要指标进展顺利,11项约束指标达到年度要求,12项预期性指标符合预期。
推动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印发《促进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提升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2022年工作要点》,推动实施21项任务落实。制定城南行动2022年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两个清单”,已完成年度1072亿投资任务,52项重点任务进展顺利。制定实施回天地区提升发展2022年工作计划,黄平西侧路、京都儿童医院南侧地下停车场等30余个项目完工投用,深化“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印发实施京西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首钢园转型发展进程加快,累计入驻企业超200家,“一线四矿”等项目加速落地。制定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年度折子工程,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
积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起草《关于新时代高质量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马坊镇京平公转铁综合物流枢纽产业园、南口镇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新校区等项目在新市镇落地,推进台湖演艺、宋庄艺术创意小镇等特色小镇规范发展。推动农业中关村建设,配合制定农业中关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及十条措施、实施细则。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小城镇道路基础设施、农村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城市品质和民生福祉
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制定《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工作方案》以及节能、绿色金融等9个领域实施方案。印发《“十四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规划》。制定印发《北京市进一步强化节能实施方案(2023年版)》,征集评选推荐84项创新型绿色技术。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推进新一轮百万亩造林新增绿化面积15万亩。围绕城市副中心、“三山五园”、城南、回天等重点区域,新建公园绿地12处,新增公园绿地面积430公顷。深化污染防治,印发《“十四五”时期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
增强城市运行保障能力。制定《“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和主要目标任务分工方案,印发《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编制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推进《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条例》立法前期工作。制定光伏发电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稳步提升外调绿电规模,推动与吉、晋、蒙签订绿电协议。开展地热及再生水源热泵替代燃气供热的经济性可行性研究,大力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全市地热及热泵供热方面累计达到约4000万平方米(不含农村空气源热泵)。圆满完成冬奥、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电力供应保障,冬奥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
加强交通综合治理。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编制加快推进本市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加快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12号线等10条(段)建设,开通16号线南段。基本建成苹果园综合交通枢纽、通久路二期等,加快建设北京朝阳站、望京西、东夏园等综合交通枢纽。全力推进市郊铁路“两线两站”等重点项目建设,与国铁合作组建市域铁路融合发展集团,推动城市副中心线整体提升工程全面开工建设,霍营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综合利用工程开工。
稳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研究促进共同富裕行动计划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方案。印发本市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1年版)。制定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东城区列入第一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推动优质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支持三城一区、大兴临空经济区等地区建设一批优质学校,补充城市副中心、回天、城南、生态涵养区等区域教育医疗资源,清华附中昌平学校、一零一中学怀柔校区(扩建工程)、世纪坛医院急诊急救综合楼等建成投用,朝阳医院东院基本建成,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清华长庚医院二期、友谊医院顺义院区等项目加快实施。
五、政务建设不断优化,管理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
法治政府建设持续深入。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法治建设,认真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组织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加强合法性审核工作,依法妥善处理行政诉讼复议案件。规范行政执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统筹市区两级发展改革部门,将所有执法事项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并及时公开检查结果,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融合推进普法和依法治理,制发全委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认真做好宪法、民法典等重要法律宣传,组织依法行政培训、会前学法和法治讲座,不断增强全委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
全面预算管理更加高效。成本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稳步提升,经济信息中心“疏整促领域信息化服务及运营管理”成本绩效分析报告被市财政局评选为北京市2022年市区成本绩效分析优秀案例。定期跟踪对接和调度预算执行及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开展实时监控和纠偏,预算执行管理平稳有序,部门整体和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良好,部门预算结转结余率和预决算差异率均能够达到本市考核标准。修订印发《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实施采购代理机构统筹管理,开发上线综合办公平台采购管理功能,进一步规范采购活动、防范采购管理风险。
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入。稳步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告知承诺制改革,不断优化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激发社会投资活力。不断加强“一网通办”的广度和深度,持续优化提升“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功能建设,增强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和满意度。完成我委“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更新编制工作,进一步提升行政许可事项标准化管理程度,做到同源管理、同源发布,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管理水平。
高质高效开展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持续做好规划计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预决算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对涉及企业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性文件,发布前通过首都之窗和政务网站同步开展意见征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政务网站公开信息近6000条。将办理政府信息公开作为为企业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重要窗口,主动靠前服务,受理信息公开申请757件。持续发布解读助企纾困稳经济系列政策,通过一图看懂、简明问答等方式开展精准生动解读,组织各类解读发布活动112次。“发展北京”政务微信推送信息600余篇,原创率近9成。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市发展改革委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努力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把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转化为工作思路和实际行动,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