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1-29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把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贯穿各项工作之中,着力稳增长、推改革、强创新、兴文化、优生态、惠民生、防风险,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发展动能加快壮大、产业发展态势较好,改革活力逐步释放、社会预期有所好转,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人民生活继续改善,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1%,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4.1%,各项工作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一)统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加快打造
一是工作推进机制更加完善。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顺利召开,三地人大、政协协同成为工作机制的重要方面,新增能源、水务、统计3个专题工作组。系统盘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0周年工作成效,策划组织开展“十个一”系列宣传活动,携手央视以“瓣瓣同心”为主题制作3集大型纪录片,联合新华社推出5集政论片,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常设“京津冀协同发展这十年”展区,三地媒体刊播相关报道2万余篇,总阅读量超10亿,全社会推进协同发展的共识广泛凝聚。
二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坚定有序。深化完善本市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积极支持和服务保障央属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5所高校启动雄安校区规划建设。核心区完成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1300户,整治提升住宿业14家,取消和迁出5条路边停靠公交场站。探索以标准管理为导向优化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上半年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企业86家,治理违法建设1095万平方米、腾退土地787公顷、整治城市家具约3.9万处,北京站进站口改造提升完工,拆除北京南站地区临时设施2000余平方米。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开诊,北京口腔医院新院区、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完工。完成55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实施“留白增绿”214.8公顷。
三是“新两翼”建设进展顺利。出台京津冀三省市共同推进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行动方案,北京海外学人中心雄安中心启动运行,北京教育学院雄安教师培训基地、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教师学校挂牌,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102家。城市副中心引入首家央企一级企业,新落地央企二三级企业8家,明确第二批市属企业搬迁方案,设立首支服务城市副中心成果转化的产业投资基金。城市副中心站主体工程和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均完成90%以上,三大文化建筑共享配套设施项目竣工。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实体化运行,厂通路潮白河大桥跨河主桥拱肋圆满合龙,白庙综合检查站启动改造。出台推动“通武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城市副中心一体化办事大厅延伸至廊坊北三县。北京(通州)大运河5A级文化旅游景区揭牌。
四是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水平提升。出台实施三省市协同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质增效行动方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基地开工建设。上半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2452项,成交额345.4亿元、增长75.7%。印发三省市推动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行动方案,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链、信创和网络安全产业链、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联盟揭牌,三地签约共建首批4家“机器人+”产业园,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升级为三地共建。三地共同签署京津冀数据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合力助推数据要素赋能区域协同发展。累计推出5批203项自贸试验区“同事同标”事项,京津冀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专区上线“跨省通办”事项417项。
五是协同发展重点领域不断突破。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桥梁、隧道、轨道工程完工,国道109新线高速(西六环至灵山互通立交段)通车,国道108新线高速公路(北京段)、涞宝路新线高速公路(北京段)开工,北京至天津宝坻、河北涿州通勤定制快巴开通试运营。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上游入境河流水质均达到Ⅲ类及以上,潮白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通州段)工程开工。京津冀三地开展生态环境、水源保护联合联动执法,建立京津冀清洁生产数据库、方案库,开展清洁生产协同审核。京津冀职业教育示范园区管委会成立,联合确认第二批30个医联体名单,发布京津冀社保“一卡通”交通出行、看病就医、图书借阅等应用场景,津冀两地280家养老机构纳入三地养老服务合同网签范围。
六是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区域发展计划深入实施,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产业园新引进企业106家,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南区三期主体结构封顶。“京西智谷”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成运营,首钢园举办北京科技周、中国科幻大会、北京入境旅游发展大会等系列活动。统筹抓好灾后恢复重建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3万亩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部开工,“百千工程”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片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涉及年度项目215个、总资金近20亿元;世界种子大会品种展示基地全程数字化技术体系启动建设,北京(平谷)农业微生物国际创新研究院完成立项,蔬菜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入驻第一批研究人员。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合作持续深化,市党政代表团赴西藏、青海等地调研对接支援合作工作,安排支援合作资金53.79亿元、项目696个。
(二)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一是科技创新根基加力夯实。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感知芯片等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涌现,第三代“香山”RISC-V开源高性能处理器核性能水平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北京地区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8项、居全国第一。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理事会召开全体会议,新增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等3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科技设施平台。基础研究领先行动方案和关键核心技术九大专项攻关行动加快实施,累计设立自然科学基金11支、总规模6.65亿元,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27个创新联合体。116家企业入围全国科技创新企业500强、居全国第一,上半年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增长7.4%。
二是创新生态效能整体提升。科创金融赋能创新企业发展,5月末北京地区科创企业贷款余额1.04万亿元、同比增长11.25%,累计发行科创债42只、融资552.5亿元。国际创投集聚区已注册投资管理机构和基金产品60个,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12家国际科技组织入驻。中关村先行先试24项改革措施全面落地,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分期纳税试点税收政策向全国推广,9家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63个项目向科研人员赋权,累计建设5家产业开发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孵化30余家硬科技企业。在全国率先落地“先订购研发服务、再购买研发产品”的“合作创新”政府采购方式。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快建设,80%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青年科技人才承担,正式签发首批港澳人才类签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石景山、通州分中心揭牌,全市接收专利预审案件7003件、获得授权专利5158件。
三是创新高地影响力持续增强。高水平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三城一区”建设,部市联合发布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初步形成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一轮空间规划和布局调整方案,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一期竣工,阿里巴巴北京朝阳科技园正式投用。扎实推进“三城一区”统筹联动与融合发展,中关村科学城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怀柔科学城世界首个轻元素量子材料平台启动运行,未来科学城沙河医药健康产业园开工。上半年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承接三大科学城成果转化项目超160个。
四是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加快建设。出台加强本市数据资产管理等4项政策,近50家数据要素型企业入驻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数据交易规模累计突破45亿元,首单绿色数据资产入表和首笔数据资产质押融资落地,率先推出个人信息授权运营平台,累计产生超过2400次数据授权行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海淀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E级智能算力中心启用,全市智能算力供给规模超20000P。实现全国首个大规模5G-A组网示范,形成3个F5G-A万兆应用示范项目。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汇聚25家企业33个数据集、数据总量超过7000GB,发布全国首例人工智能领域监管沙盒,成功举办第六届北京智源大会。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公开征求意见,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扩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实施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深化,“京通”小程序注册用户超3200万、累计接入1058项服务,“京智”累计接入38个专题、1436项城市运行指标,“京办”累计注册用户数69.3万、周活率稳定在63%以上。成功举办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半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7.8%,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4%。
五是高精尖产业发展优势巩固提升。出台产业支持政策70余项,新设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先进制造和智能装备、新材料4支百亿级政府投资基金,发布全市首份多语种的产业地图。大力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先进工艺攻关,集成电路核心零部件及耗材制造基地正式投产,上半年集成电路产量破百亿块;实施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启动第二轮研究型病房建设,天坛智能医工产业园开园,多款创新药实现出海,全国第一张干细胞药品生产许可证在京核发,本市首个脑健康医疗数据公共服务平台落地亦庄;理想汽车、小米汽车广受市场欢迎,北汽新能源生态工厂项目、重庆长安北京公司改建生产线项目取得备案,北京时代电芯工厂开工建设;北京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联盟落地丰台区,中关村(延庆)无人机产业园开工。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完成国内首次6G星地链路外场测试,中关村亦创商业航天联盟落地,天启星座4颗卫星海上发射成功,全国首颗中轨宽带通信卫星智慧天网一号01星成功发射;“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构建完成,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基于生物催化剂设计、分析测试等4个专业服务平台;“天工”实现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拟人奔跑”;全国首款百公斤级车载液氢系统发布,第六届京津冀石墨烯大会成功举办、200余件新技术新产品亮相。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7%。服务业优势进一步巩固,多层次资本市场加速形成,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数量达249家、上半年日均交易金额是去年同期的6倍,新三板新增挂牌企业100家、创新层企业数超2000家,北京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落地,上半年沪深交易所北京地区证券交易额同比增长11.3%;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累计举办“畅融工程”336场;发挥贷款服务中心作用,上半年银行审批金额约496.95亿元、户均金额425.47万元,人民币存贷款余额月均增长11.3%,金融业增加值增长5.8%。“演艺之都”建设提速,“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持续擦亮,“北京大视听”品牌加快打造,出台推进新时代首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27家单位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月全市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643.4亿元、同比增长9.1%。
(三)统筹推进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的态势不断巩固
一是政策资金靠前发力。坚决落实国家部署,印发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行动方案2024年工作要点,出台实施积极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及17项配套支持政策,上半年全市设备购置投资增长32.9%,绿色智能消费品销售额约9.4亿元、累计回收旧货6.7万台,汽车销售7.3亿元。制定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培育发展新动能若干措施,谋划储备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标志性”的“两重”项目,争取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有序实施系列房地产优化措施,稳定市场预期,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5%。统筹开展经济宣传,多途径多方式主动做好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宣传解读,有效引导社会预期。
二是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重大项目牵引带动,上半年320项市区重大项目全部开工、总投资超4000亿元,“3个100”市重点工程完成投资支撑全市三成以上,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6%。要素保障及时有力,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已下达全年计划的52.6%,安排2024年第一批促投资真抓实干奖励资金30亿元,发行新增专项债券458.3亿元,商品住宅用地成交121公顷,首宗“住宅+产业+配套”组合供地成交。打好增、补、拓、改组合拳,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新兴领域投资增强,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18.5%、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补短板领域投资加力,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0.5%,168个需汛前建成灾后重建项目按期完工,276个增发国债项目全部开工;城市更新领域投资拓展,朝外大街更新示范段等107个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项目完工,城中村改造进展顺利,全市签订征收补偿协议村(居)民数4430户,上半年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289个、新完工325个,老楼加装电梯新开工568部、完工601部;投融资改革加快,出台进一步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通州区有机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中心等2个项目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落地,发行上市全国首单民营企业消费基础设施REITs项目。召开促进民间投资及重大项目融资对接会,向民间资本推介重点领域项目166个、总投资2039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约三成、较2023年底提升6.3个百分点,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长18.8%。
三是消费场景提质升级。出台支持商业消费空间公共区域品质提升实施方案,超极合生汇、西北旺万象汇开业运营,西直门、双井等15个商圈改造升级有序实施,三里屯“泰国风情节”市集、崇文门商圈啤酒文化节等夜经济火爆出圈。“双枢纽”国际消费桥头堡建设加快推进,国际及地区航班量已增加至970班/周、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78%,率先在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设立全国首家境外来宾支付服务示范区,上半年接待入境游客165.8万人次、增长2.6倍,北京口岸免签入境外国游客30.7万人次、增长10.12倍。印发促进多元消费业态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建立演出、赛事、会展等大型商业类活动综合服务保障协调机制,上半年共举办大型活动965场次,1-5月文化艺术业收入增长20.8%。旅游消费潜力持续释放,除故宫、国博等旅游景区和对外开放单位外全市旅游景区已取消预约要求,故宫制定暑期未成年人快速预约、检票措施;推出57条“漫步北京”主题游线路,《玫瑰的故事》在京取景地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研究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措施,制定平谷马坊、房山窦店物流基地建设运营方案,推动物流规划落地。上半年市场总消费额增长4%,其中服务性消费额增长8.3%。
(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稳步增强
一是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外商投资条例正式施行,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2.0方案加快实施,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本市事权任务全部落地。获批试点放宽增值电信业务外资股比限制、扩大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等业务,外商投资企业登记实现全程网办、开办时间缩短至最快1天。制定自贸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率先探索外商投资企业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申报“绿色通道”,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时长平均缩短约50%。本市首家、国内第二家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万事网联开业,中意财险“合资转外资”获批,德国安联集团战略入股国民养老保险。北京仲裁委员会数字经济仲裁中心揭牌。天竺综合保税区完成罕见病药品保税备货及顺利交付,全市首家罕见病专业诊疗机构开业,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中关村综合保税区通过正式验收、在全国率先建成“信息化围网”,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加快推进二期建设。1-5月全市实际使用外资30.9亿美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733家。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成功举办,发布29项重大科技成果、项目签约金额673亿元。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北京之夜”、北京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会议、第二届跨国药企北京行等活动举行,“全球服务伙伴计划”全面启动,建立重要展览、会议、论坛等活动参与企业联系招引工作机制。推出20项涉外场景化集成服务,9语种国际版门户网站改版上线,汇聚500余项政策,提供300余项友好型办事指南,推进英文地图编制、北京服务(机场服务点)建设。出台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开展“一带一路”双向投资推介活动,加快打造“空中丝绸之路”核心枢纽,提升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直航比例和航线覆盖率,上半年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项目115个、增长55%。北京地区进出口实现1.83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二是“北京服务”品牌持续擦亮。完成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修改立项论证。建立“专事专议”制度解决新产业、新业态等领域涉企审批服务问题。“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数字赋能外商投资企业登记入选国家典型经验做法。累计推出62个场景“一件事”改革,上半年月均办理量约48.5万件;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加快建设,综合监管信息系统上线试运行,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制定覆盖260个行业领域的非现场监管清单。政策服务平台(“京策”)运行管理不断优化,上半年上线兑现类政策事项364个、惠及86万家企业。发挥“服务包”机制作用,为企业提供2.3万个服务事项,带动在京新设企业392家、促成企业上市7家,企业诉求办结率98.7%、满意率99.9%。12345企业服务热线受理企业来电近9万件,解决率97.52%、满意率98.85%。
三是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北京市机构改革方案有序实施。印发本市贯彻落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实施方案2024年工作要点,深入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上半年共发布142项地方标准。全面清理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对全市544份政策文件和232份招投标文件进行公平竞争审查抽查。出台推动市管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实施方案,选取10家试点单位建立国有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建立健全市级经营性国有资产委托监管长效机制,市属国有文化资产完成划转,金融企业实现“一企一策”考核。制定本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行动方案2024年工作要点,建立与民营企业多层次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全力推动解决企业问题和诉求,为中小企业化解拖欠账款近4亿元,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合同金额403.7亿元、占全市政府采购合同总额近8成。深化破产制度改革,率先在财产带封处置、破产信息核查、信用修复协同、资产交易处置平台建设等领域实现新突破。推进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正式落地工业用地先租后让供应方式。全面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调整优化招拍挂方式土地收入市区分配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大额资金等重点预算管理工作指导意见。
(五)统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高品质生态环境持续提升
一是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研究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实施意见,出台促进环境社会治理(ESG)体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截至6月末在京A股和H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披露率62%、较2023年同期提高8个百分点。扩大绿电调入和消纳,全市绿电市场化交易累计达成协议40.9亿千瓦时,1-5月绿电消纳量同比增长17.4%,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近三成、创历史新高。全市超八成纯电动公交车将实现“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推广氢燃料汽车2473辆,本市首座商用液氢加氢站开工。建筑绿色发展条例正式施行,制定住房公积金支持建筑绿色发展等配套政策,上半年新建成绿色建筑面积约1340万平方米。碳市场稳步发展,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北京绿色交易所各类碳排放权产品累计成交额41.5亿元,本市4家机构获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审定与核查资质,完成本市首例破产企业碳资产价值变现。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
二是生态环境品质逐步改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一微克”行动,实施扬尘百日专项治理行动,推广基坑气膜全密闭施工技术,工地(场站)出入口道路尘负荷同比下降34.1%;新增新能源汽车9.7万辆、充电桩6.52万个;推进17座燃油锅炉清洁改造,治理158家汽修、工业涂装等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企业,全市“绿色”企业比率11.8%,较年初上升1.5个百分点。上半年PM2.5平均浓度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1%,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天。37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中I-Ⅲ类断面30个、比去年同期增加4个,“清管行动”累计清掏雨水设施超过1万公里,开工建设50个村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削减受污染建设用地面积8.4万平方米,完成新增耕地农业生产复核性评价7200亩。印发实施花园城市、绿道系统专项规划,完成23个无界公园改造,开工建设12条城市画廊。研究全面建设美丽北京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国首都的实施意见,推动打造美丽中国示范样板。
(六)统筹推进城市治理和民生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逐步提高
一是公共服务供给优化升级。印发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规范建设零工市场等一揽子政策,实施技工学校与高职学院联合培养试点,开发社区工作者、乡村振兴协理员等政策性岗位5.5万个,职业技能培训37万余人次,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12.2万人。出台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3年版)。22家市属医院预留外地和复诊预约号源后将剩余号源全部投放基层预约转诊平台。180项医学检验项目、300项医学影像项目实现医疗机构间互认。建立适龄幼儿入园服务平台,58家民办托育园所转为普惠托育点;研究制定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若干措施,上线养老地图、养老助餐平台,累计建设运营养老家庭照护床位2.2万张,新建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0个、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207个;出台加强设计服务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及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实施“百街万户”适老化改造。举办2024北京长城文化节,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建设,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大葆台西汉墓遗址保护及博物馆改建工程、先农坛庆成宫文物修缮工程基本建成。潞城全民健身中心、回龙观体育文化中心投入使用。上半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6万套(间),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6万套(间)。
二是城市治理更加精细。深入贯彻接诉即办工作条例,“每月一题”重点加强校园周边交通、餐饮油烟等专项治理,上半年13个问题完成194项任务、出台58项政策,办好《向前一步》等品牌栏目,上半年12345市民服务热线群众诉求解决率96.68%、满意率96.94%。持之以恒抓好两个“关键小事”,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完成3014个达标和526个示范居住小区(村)创建,物业管理服务典型示范项目创建加快推进。加快织密综合交通网络,昌平线南延一期剩余段、12号线、3号线一期空载试运行,6项市级疏堵工程完工;优化34条常规公交线路、4处地铁公交换乘站点,通学公交试点范围扩展到8个区、新开线路228条,累计开通21条通游专线、11条通医专线。制定实施2024年城市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工作方案,持续推进非机动车道拓宽、增设工作,启动共享电单车运营试点。制定中心城区停车设施建设发展行动方案,新增停车设施45处、0.9万个车位,新增有偿错时共享停车位0.62万个,依托MaaS平台向社会发布69.3万个车位的静动态数据。
三是韧性城市加快建设。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持续强化非现场监管和分级分类执法,加强动火作业、电动自行车、燃气管线“带病运行”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发现重大隐患810项,整改率99.9%;全力推进村民经营性自建房“双通道”建设,达标率91.6%;新建电动自行车充电接口28万个;建强“企安安”平台,完善隐患检查和企业自查“两单合一”,部门检查覆盖率达到92.94%。开工建设“应急指挥一张图”系统,印发防汛、地下管线等5部应急预案,完善直达基层一线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完成各级各类应急演练项目1.3万余场。“23·7”受灾地区道路、燃气、供电、供热和环卫行业设施能力恢复到灾前水平。印发“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实施方案,首批“平急两用”设施完成改造并投用。粮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完成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62.8万吨蔬菜生产任务,天津南港LNG应急储气设施二期工程投产试运行,开工建设中心城区供水管网完善二期工程,完成210公里燃气管道改造。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分类施策稳妥处置大型企业风险,加强非法集资打击力度,重点防范城投、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
二、计划执行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当前本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但发展环境仍充满不确定性,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交织,需求不足问题依然突出,产业发展新的动能还需培育,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较以往更为复杂,持续向好进程中仍会有波动,经济工作的复杂性挑战性多年未有。
一是外部环境更为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偏弱、复苏艰难,据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今后几年世界经济可能维持中低速增长,总体低于疫情前水平。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频发,本市相关产业科技交往、人才流动、供应链安全等面临更大挑战。外资招引难度加大,欧美制造业回流、友岸和近岸外包背景下跨国企业在华布局面临压力,本市落地外资项目和资金均有所下降。
二是消费恢复持续承压。二季度本市消费者信心指数105.9、较2023年一季度下降9.2,消费预期依然偏弱,客单价呈下降趋势。传统商品消费增长疲弱,计算机等产品换机需求不强、文化办公用品类仍为负增长,百货店、购物中心等实体业态销售额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公共服务设施中提供高质量配套服务和消费供给还需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优质服务消费供给依然不足,新的消费场景打造还不够多,高能级商业赛事相对缺乏,适应多层次演出需求的场馆资源有限。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尚未完全构建,与城市更新、以旧换新、职住平衡等统筹联动不足,房地产市场仍在探底。
三是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还需深化。有组织科研和以产业发展需求牵引科研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高校专利出售数仅占全部授权专利的4.4%。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还需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专业人才还有欠缺,技术经理人队伍亟需加强;产业园区管理团队招商引资和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化水平尚需提高,市场化激励机制还需创新。合成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服务监管尚不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市场准入、安全监管、科技伦理等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四是企业服务仍需加力。汽车、新型储能等行业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经营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亏损面高于去年同期,反映企业间合同纠纷、变更设立等方面问题诉求明显增多。
五是民生工作还有短板。就业促进仍需持续加力,企业吸纳就业人口占比出现下滑,全市监测欠薪、裁员等劳动用工风险上升。“老老人”“小小孩”问题还要下功夫解决。公共服务、商业配套、居住资源布局还需与产业布局有效衔接,停车难等城市治理难题尚未破解。新兴行业安全监管还有盲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事故防范压力较大。今年汛期降水量预计偏多且分布不均,强降水多发突发特征明显,需要积极做好防范。
在清醒认识上述困难挑战的同时,更要看到首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回升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仍具有良好支撑基础,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一是改革动力持续释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系统部署,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本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提供关键指导和强大力量。二是宏观政策效应逐步显现。超长期特别国债逐步到位推动项目加快建设,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房地产调控等政策落地显效,财政资金加大向边际效用高的领域投放,有效激发企业经营活力。三是产业动能不断增强。顺应全球科技革命、绿色发展的大势,鼓励支持企业在前沿领域率先布局、持续投入后开始产出,集成电路全链条布局,新能源汽车抢占价值链高端,平台企业加速向硬科技转型,人工智能算力、数据等基础要素供给能力增强、应用场景拓展,商业航天、机器人等新增长点加快布局,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劲动能。四是发展空间有序拓展。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成果加速落地,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效应显现,为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打下坚实基础。从全年情况看,上半年经济开局良好、运行稳定,完成全年主要预期目标有基础、有条件,但要确保下半年实现稳中有进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我们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变挑战压力为发展动力,采取更有力措施深化改革、推动创新,全力以赴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争取更好结果。
三、努力完成全年计划的主要措施
做好下半年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和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紧扣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抓住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这个关键和有效需求不足这个突出矛盾,坚定不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处理好发展与安全、发展与疏解、发展与民生、发展与协同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稳住存量、培育增量,推动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能持续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全力实现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坚持稳中求进,强化政策落地和项目牵引,推动经济在固本培元中持续回升向好
一是加强宏观政策体系统筹。(1)建好用好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平台,加强经济运行动态监测分析,健全经济安全领域风险预警体系,增强经济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2)严格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研究建立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机制,更好统筹本市财政、金融、产业、区域、社会、环境等领域政策。(3)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落实好旅游、影视、会展等行业扶持奖励政策,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综合运用税收优惠、担保贴息等政策工具激发高精尖及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4)聚焦经济运行情况、重要政策发布主动做好经济宣传引导,回应社会热点关切,提振市场信心。(5)高质量推进“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召开全市规划工作部署大会,启动全市各级各类规划研究编制工作。
二是积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1)聚焦“两重”建设抓重大项目储备,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等领域,加大力度谋划生成一批重大项目。继续实施“3个100”市重点工程,压紧压实每季度160项市区重点项目开工任务,做好重大项目施工服务保障。(2)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产业投资,用好支持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政府投资培育发展新动能等集成性、综合性投资政策,更好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牵引社会资本、土地、建设指标等资源要素向科技含量高、投资效益高的产业项目集聚,积蓄发展后劲。(3)聚焦推进“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配售型保障房供应,盘活存量房屋资源,鼓励利用非居住存量房屋、企事业单位自有土地、存量住房等改造保租房长租房,加大需求突出、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较好地区住宅用地供应力度,推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加快实施“三大工程”试点项目,丰台站前等9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深化城市更新行动,推广皇城景山三期试点经验,推进白塔寺等核心区片区综合性更新,以丰台方庄街道为试点探索中心城区高密度社区整体改善提升。(4)聚焦激发投资活力深化投融资改革,综合运用先行用地、容缺审批等方式压减审批周期,分类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加快制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配套实施方案,在污水处理、停车、体育场馆等领域探索推进特许经营储备项目。做好第二批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工作,支持联东集团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REITs项目上市发行。
三是着力激发有潜力的消费。(1)提升优质消费品供给,推进绿色智能产品研发设计、高端制造、市场营销,推出一批新款“北京礼物”。在企业和就业人口密集区域丰富餐饮店、便利店、小超市等便民业态。(2)打造购物消费新场景,办好2024北京国际美食荟,推动永丰大悦城、副中心万象汇年底前开业运营,推进西单连廊系统空间等商业消费空间公共区域品质提升试点项目。(3)引进重磅大型文体活动,办好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2024WTT中国大满贯、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界杯(北京站)等重大赛事,继续举办“8·8北京体育消费节”。(4)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出台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延庆为样板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组织长城沿线六区深化“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建设。加快推进环球影城二三期项目,谋划京南国际购物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加快密云古北口镇、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及周边等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5)推动国际消费加快恢复,持续开展“北京新发现”入境游产品研发,加大北京旅游在海外市场宣传推广力度,做好抵京航班、列车多语种城市推介,用好游轮入境免签政策,优化口岸签证、过境签证等办理流程,开发北京入境游一卡通,制定外卡NFC贴卡支付实现方案并加快推进落实。(6)出台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实施方案,启动窦店物流基地一级开发。
(二)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全力服务国家实验室产出突破性成果。推动清华南口国重基地两业融合项目年内完工。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出台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实施方案,建立创新成果发布机制,开工建设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3)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参与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在超导量子计算机、国家网络区块链共性服务平台等方面产出重大成果。健全新型研发机构科研项目论证和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内部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4)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靶向突破“卡脖子”技术。
二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1)落实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加快向中关村示范区全域推广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改革措施,研究新一批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措施。(2)依托两业融合示范区,探索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研究成果展示交易转化一体化运营模式,建立“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双主体运营机制。建设全市科技成果库,尽快上线AI驱动的科技成果转化智能服务平台。(3)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探索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增强产业链核心节点控制力,加快建设首批10个专精特新特色园区。(4)推进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用好全国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开展“补贷保”联动试点,推动“京创通”“京创融”增量扩面。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畅通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募投管退”,引导更多长期资金、耐心资本参与创新创业投资。支持北交所做优做强,推动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5)“一园一方案”推进中关村分园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摘牌退出等淘汰机制。推动“三城一区”统筹联动和融合发展,探索实行“科创综合用地”政策,完善企业跨区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享机制。(6)落实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若干措施,鼓励外资研发中心提级扩容、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
三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1)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完善“空中课堂”全学段、全学科数字课程体系。谋划在平原新城、重点产业园区新增一批市建区管优质学校。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优化调整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支持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2)更大力度支持在京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沙河高教园深化校城融合机制、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区,支持良乡大学城打造一流科教新城。(3)实施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百人工程”,建立杰出青年人才特殊培养等人才引育机制,深化“朱雀计划”,引进兼具产业和科研机构项目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4)加强科技国际交流合作,办好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论坛,参与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ASP2024世界大会。
四是持续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能级。(1)创建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综合试验区,打造国家数据管理中心、数据资源中心、数据流通交易中心,出台本市“数据要素×”实施方案。(2)健全本市数据产权、交易流通、收益分配、安全治理领域相关制度,发布数据分类分级、政务数据质量评估管理等标准规范。建设长安链·数据流通利用增值协作网络,推动实现数据流通“可管可用可计量”。推动落地数据权益法官工作站。推进“三医”信息化、医疗数据资产入表和交易等工作,探索医疗数据与商业保险信息共享。(3)加快本地大规模智能算力集群建设,推进新型网络交换中心、区块链国家网络节点等重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4)出台“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启动公共数据训练基地试点,完成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台湖园区二期主体建设,力争建成国家人工智能开放生态技术创新中心,促进大模型在政务、医疗、工业、教育、文化等垂直领域落地,推动智源研究院开展生物计算模型研发。(5)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4.0扩区建设开工,推动高快速路车路云一体化方案及技术验证,形成智慧交通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6)深入实施“新智造100”工程,加快培育标杆性“数字领航”企业,力争全部规上制造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五是扎实推动工业提质增效。(1)加快集成电路硅光量产线建设。打造光电子计算中心,培育量子企业集群。完成中关村(亦庄)国际机器人产业园改造。(2)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零部件产业基地,完成第一批企业入驻签约。实施车规级芯片筑基工程。(3)加强在研生物药新产品跟踪储备,健全重点品种全流程服务机制,加速创新药械入院应用。制定北京生物样本库建设方案。建成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共性服务平台。推动半植入式脑机接口设备的研发测试。(4)推进石墨烯、碳纳米管等低维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研发。发展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尽快形成4寸高质量氧化镓单晶试验产线。(5)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示范区。推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营,力争完成天启星座38颗卫星发射组网,加快建立国家北斗创新应用综合示范区。
六是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1)强化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办好SWIFT国际银行业运营大会2024北京年会。(2)推进科技服务业“双百”工程,做好龙头骨干企业服务,引导“200强”企业做大做强。(3)面向两业融合示范区,支持一批知识产权、生物医药等领域专业化一站式产业服务平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园区配套建设项目,积极谋划城市副中心、朝阳区、石景山区等第二批产业融合示范园区。(4)建设文物艺术品交易数据平台,规范发展在线观展、直播拍卖等新业态。支持国有博物馆与民营艺术机构合作策展,鼓励引入国际艺术机构。全力争取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三)坚持区域协调,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一是坚定不移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1)做好央属疏解单位服务保障。加大中南海周边地区环境整治力度,推进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功能优化与品质提升。落实严控非首都功能疏解增量政策意见和配套实施方案。(2)疏解提质14家一般制造业企业,加快大红门地区腾退空间转型升级。实现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北京口腔医院新院区开诊运行,推动首都体育学院延庆校区开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校区完工。治理违法建设不低于905万平方米、腾退土地不低于713公顷。外迁东直门等交通场站11条长途公交线路。完成300座立交桥垂直绿化和20个桥体垂直绿化示范项目。(3)完善“揭网见绿”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桥下空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非机动车停放秩序治理工作方案。
二是加快打造现代化首都都市圈。(1)编制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2)深化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战略合作,探索产业承接、投融资等创新政策和改革试点。落实好支持雄安新区一揽子政策措施,持续提升“三校一院”办学办医水平,支持雄安中关村产业园发展,加强应用场景和项目对接。拓展京雄政务服务同城化事项清单,推进城市副中心一体化办事大厅向雄安新区延伸。(3)开展支持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意见重点事项落实情况评估。加快构建城市副中心主导产业集群,推动文化旅游区重点项目,吸引更多总部型企业和金融机构落户运河商务区。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主体工程完工,东六环入地改造项目具备通车条件,加快建设轨道交通M101线,启动东六环高线公园建设。办好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推进温潮减河工程。实现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秋季开学。(4)对标首都功能核心区、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实施机制,“一区一策”建立推动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的框架体系。(5)支持北京科教资源与天津天开高教科创园对接合作。建立完善滨海新区与北京怀柔科学城协同创新机制,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算力基础设施共用。(6)制定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实施方案,探索建立通州与北三县构建产业联盟制度体系,举办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联合招商推介活动,开工建设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先行启动区。
三是持续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1)推动组建京津冀大设施联盟,与粤港澳大湾区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立重大科技研发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机制。建立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统一规划、统一立项、统一管理、分工协作、联合研究的运行机制,支持创新主体跨区域开展联合攻关。健全“供需清单式”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构建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信息共享机制。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引导支持三地创新主体共建成果孵化与中试基地。(2)全力申创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出台氢能、生物医药等产业链联合招商工作方案,“一链一策”开展产业链延伸和协同配套,举办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和10场以上区域招商活动。实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配套工程,建立三地整车零部件企业常态化对接机制。(3)办好京津冀基金与企业融资对接会,推动京津冀贴标债券在北交所发行。
四是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1)加快轨道交通平谷线项目建设。厂通路具备通车条件,长双路完成主体工程。推动首都地区铁路货运环线及丰台西、双桥编组站外迁前期工作。(2)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完成永定河灾后恢复治理,实施官厅水库库滨带生态修复建设和清淤试点工程,完成“三北”工程六期燕山山地南部生态综合治理项目。(3)扩大京津冀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完成本年度新入定点医药机构开通门诊异地直接结算,组织实施京津冀医药联合带量采购。(4)推动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结果和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互认,鼓励国有企业、社会资本积极利用三地培疗机构等资源建设运营养老机构。(5)落实京津冀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新增100项以上“区域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推出第二批京津冀企业资质资格互认清单。完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制度修订工作。(6)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开发京张联动线路产品、举办京张冰雪旅游季活动。
五是加速激发城乡区域发展活力。(1)深入实施城南行动计划,开工建设国家自然博物馆,推进国际航空总部园等项目建设,高质量举办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2)推进京西高质量转型,推动服贸会首钢永久会址9月底前建成投用,加快北重西厂等老旧厂房保护性利用和创新改造。打造京西特色文旅高地。(3)建立市级生态产品信息云平台,全面摸排生态资源“家底”,编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地图。加快京西古道沉浸式生态小镇项目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入股、生态资产入账、村企合作等方式路径。(4)抓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农业中关村配套共享共用的检验检测设施、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小试中试试验线等产业服务设施建设,谋划实施一批科技现代农业重大项目。(5)加大对“百千工程”示范村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组织开展第二批示范村、示范片区规划和项目方案编制。(6)高质量完成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国家任务,聚焦绿电、产业、科技、劳务、生态、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合作交流。总结宣传好支援合作成效,讲好北京市支援合作故事。
(四)坚持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着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一是培育绿色经济增长新动能。(1)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推动设立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组织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现有效绿色技术发明专利数量增长10%左右、推荐绿色技术力争累计达到100项。(2)积极培育绿色未来产业,研究制定本市绿色经济统计核算方法。用好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建立绿色项目评价标准,完善绿色项目库。(3)促进绿色文化涵育和国际合作,办好全球能源转型大会、中国ESG大会(第四届)。
二是稳步推进“双碳”战略。(1)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例立法。(2)加快张北—胜利特高压线路、雄安—新航城等绿电通道建设,年内建成托克托等3个域外绿电基地,推进公共机构、市属国企、产业园区、数据中心、新能源车应用绿电,外调绿电规模达到320亿千瓦时左右。推进大兴安定沼气综合利用制加氢、乌兰察布—北京燕化输氢管道项目,力争完成液氢重卡研制并具备车辆测试基础,年底前建成投运10座加氢站。印发新型储能发展总体方案和首都虚拟电厂实施方案。(3)鼓励数据中心改建为绿色低碳智能算力中心,打造2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4)大力推进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市场建设,丰富和完善CCER方法学,加快CCER项目开发和核证进度。(5)探索建立本市碳足迹管理体系,开展重点产品碳足迹研究。
三是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品质。(1)加强夏季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推动公共服务、货物运输行业等燃油车新能源化,制定新能源汽车超级充电站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年底建成超充站500座。(2)加强汛期水环境监管,推动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3)持续扩绿兴绿护绿,出台城市绿化彩化三年行动计划、大美北京森林实施方案。推进朝阳大屯、海淀曙光等20个花园城市示范街区项目,打造小月河生态廊道等滨水空间,打造100条城市画廊,建设城市绿道150公里。
(五)坚持改革开放,着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社会活力提升发展质量
一是持续加力营商环境改革。(1)完成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修改。以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为首要目标,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估框架,聚焦制约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推进全流程、各环节营商环境改革。(2)加强“一件事”和“一业一证”改革融合,探索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无证园区”。(3)健全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推动综合监管信息系统上线运行,提升非现场监管比例,实现行政检查事项非现场监管全覆盖。加快推行“无事不扰”企业清单试点,对诚信合规企业不主动实施现场检查。全面推行“一码检查”,统筹各类执法检查、督察、调查、排查,规范现场执法检查活动。(4)细化“服务包”服务事项清单,制定企业共性诉求政策转化清单。发挥各级“服务管家”作用,为“服务包”企业搭建空间资源和投融资对接、产业链融通发展等平台。
二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1)落实国务院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加快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地方立法调研论证。持续清理妨碍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开展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守护”专项执法行动。(2)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建设世界一流企业。(3)出台市属企业子企业深化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开展老字号企业综合改革试点。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制,做强做优做大首都文化科技集团。(4)建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联席会议制度,研究民营经济发展指数,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在首都之窗开设“民营经济展京彩”专栏,推出“局处长讲政策”等专题电视节目。(5)研究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峰谷分时电价政策,修订天然气配气价格管理办法。(6)出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开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7)制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领域攻坚方案。争取优化药品补充申请、临床试验等两项审评审批改革国家创新试点落地。(8)推进市和区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研究完善分领域实施方案。
三是纵深推进“两区”建设。(1)完成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2.0方案任务,提前谋划3.0方案。(2)深化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打造“创新、数智、绿色、便利、协同”5个自贸品牌。加快推进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领域扩大对外企开放试点。(3)加快完善天竺综合保税区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建设方案,完成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二期围网建设,做好中关村综合保税区企业入驻服务,推动亦庄综合保税区完成设立审批流程,开展城市副中心综合保税区前期研究论证。(4)建设“双枢纽”空港综合服务平台,试点口岸货物智能监管。(5)推进中德产业园建设,提升对德对欧经济技术双向合作平台能级;加快中日产业园招商引资。(6)高水平办好2024年服贸会、北京文化论坛、金融街论坛,用好外资企业“圆桌会议”等机制,促成更多符合首都发展需要的外资项目落地,争取国际组织和知名展会在京落户。(7)办好第六届“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支持绿色丝绸之路创新服务基地建设。(8)加强京津冀中欧班列合作,协力创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9)高质量做好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服务保障。(10)加快第四使馆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雁栖湖国际会都交通等配套服务,完成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主体工程、新国展二期项目竣工验收。
(六)坚持人民至上,精心办好群众身边事,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一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服务活动,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保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2)多渠道设立“零工驿站”,探索新型零工市场服务。(3)加强全市劳动用工风险监测预警,搭建“监测预警—合规指引—风险处置—就业帮扶”联动机制。(4)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5)研究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促进城乡居民增收若干措施。
二是精准推进公共服务补短板。(1)推动公办幼儿园设置托班,落实托育机构选址、普惠补贴、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政策。(2)出台实施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若干措施,以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依托整合养老服务驿站,推动人口密集区一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或增加照护床位。支持建设一批适老化改造公共样板间项目。制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加发年限养老金政策。(3)出台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方案,争取纳入国家试点城市,增加社区百姓身边的养老、托育等服务。(4)建设第七批紧密型儿科医联体。优化调整普惠健康保方案,动态调整特药清单。(5)创建20个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改扩建10个体育公园,开展各级各类赛事活动3.6万场次。
三是提高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1)推动交通多网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支撑、多种交通方式为补充的综合交通体系。推进轨道交通第三期规划项目,加快1号线支线项目建设,实现3号线一期通车,加密中心城区线网,提升北京朝阳站等重点功能区轨道交通服务。加快丽泽城市航站楼综合交通枢纽、霍营综合交通枢纽等站城融合试点项目建设,围绕顺义临河、丰台王佐等站点谋划一批新的轨道微中心。完善地面公交线网,畅通社区公交微循环,拓展通学、通医、通游公交线路。开工建设城市副中心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示范段工程,因地制宜完成丰北路、三里河路、北苑路、友谊路慢行系统优化改造工作,提高沿线慢行系统畅通性和系统性。推进通州区、顺义区信号灯更新和信控优化平台建设。(2)制定深化接诉即办改革的意见,办好2024北京接诉即办改革论坛。推动“每月一题”政策在治理类街乡镇落地。用好信息化技术手段,从数据中分析发现群众关心的问题,推动“未诉先办”。推进“回天大脑”2.0迭代升级,拓展社区服务等镇街共性需求场景。(3)抓好两个“关键小事”,推进朝阳区、怀柔区、平谷区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年底前新增日处理能力1000吨。明确物业服务缺失老旧小区认定标准,推动老旧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建立物业企业评级退出等有效管理机制;抓紧出台深化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改革措施。
(七)坚持安全发展,积极防范化解风险,筑牢城市安全发展防线
一是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1)完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政策,编制韧性城市专项规划,建设应急指挥调度能力提升工程(一期)。编制房山、昌平2个市级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方案。(2)加强极端天气预警、预防行动和应急响应联动,健全完善“预警—叫应—反馈”机制。重点部位预置前置抢险救灾力量和物资。(3)做好135处积水点和9000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加强北运河、潮白河、永定河、拒马河等跨界河流综合治理,加快草厂沟、落坡岭水库等部分水毁修复和中小河道治理工程施工进度,谋划推进水库、蓄滞洪区等防洪控制性工程,持续完善城市防洪排水格局。(4)加快推动京平综合物流枢纽等一批“平急两用”设施建设,推进南山村“平急两用”新型乡村社区建设。(5)推动巨灾保险方案在房山、门头沟落地,逐步向其他区推广。
二是确保城市安全稳定运行。(1)落实安全生产和消防隐患责任倒查机制,推进“企安安”升级,完善重大隐患发现、挂账、曝光等闭环工作机制,年底前打通各类公众聚集场所“两个通道”。(2)深入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抓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加快推进本市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化平台一期工程,实现全市物资储备资源“一张图”管理。(3)建设智慧应急数据底座。推动核心区城市热网老旧供热管线清零,实现气、热、电地下安全感知基本覆盖城六区和城市副中心。(4)开工涿州二期、香河能源站等应急备用和调峰设施,建成天津南港LNG应急储气设施三期。(5)深入开展矛盾纠纷专项大排查。积极应对暑期旅游大客流,加强重点场站、热门景区秩序维护。防范化解重点领域和重点机构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全力做好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
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从“国之大者”高度谋划和推动首都工作,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坚定不移奋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