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
- [发文机构]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实施日期]
- [成文日期] 2006-11-30
- [发文字号] 号
- [废止日期]
- [发布日期] 2006-11-30
- [有效性] 失效
为促进首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原则,制订本市“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通过本规划的实施,正确处理“十一五”时期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早日建成“宜居城市”奠定基础。
第一章 环境保护形势与环境状况
“十五”时期,在城乡建设、经济建设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本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与自然和谐原则,建立起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的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团结协作、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环保工作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以防治大气污染为重点,进一步得到拓展和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基本完成,城市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城乡生态系统趋于良性循环。但总体上,城市快速发展和区域生态退化给全市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与国家标准 、“绿色奥运”和“宜居城市”要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一、“十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回顾
(一)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
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01-2005年,通过实施控制大气污染第五至第十一阶段措施,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由2000年的177天增加到2005年的234天,提高近16个百分点;2005年市区大气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一氧化碳(CO)年均浓度分别为0.050、0.066、0.142、2.0毫克/立方米,与2000年相比,分别降低29.6%、7.0%、12.3%和25.9%。其中二氧化硫浓度二十多年来于2004年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煤烟型污染防治效果显著。大力引进和发展清洁能源,2005年天然气用量增加到32亿立方米,城市热力集中供热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各类电采暖面积达到1000多万平方米;市区1.6万台20吨以下燃煤锅炉80%以上已改用清洁能源。机动车污染防治取得突出成效。2005年提前实行了国家第III阶段排放标准;实施了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机动车尾气检测全面改为更严格的简易工况法,并强化路检、抽查和进京车辆检查;对高排放车辆采取限行措施。积极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天然气公交车达到2700多辆。“十五”期间淘汰老旧机动车30多万辆。通过强化工地扬尘监管,提高车行道机扫、冲刷和喷雾压尘面积,加强城市绿化,对农田采取“留茬免耕”、保护性耕作等,不断加大扬尘污染控制力度。“十五”期间,工业污染防治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市区迁出企业百家以上。北京化工厂、染料厂等企业完成调整搬迁工作;首钢调整搬迁已经启动;郊区水泥立窑全部关停,石灰厂、砖瓦厂、砂石料场等粉尘污染严重的企业逐步关停。
(二)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进
继续加大密云、怀柔水库等地表饮用水源水质监管力度,取缔了违法建设、旅游饭馆和网箱养鱼,关停上游小矿山。加强地下水水源防护区内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初步划定主要城镇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密云、怀柔水库水质一直符合国家标准,全市地下水水质基本稳定。加快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建设,2005年城八区和郊区城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70%和40%。开展了大规模城市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污水管网普及率有所提高,部分河道实现了“水清、流畅、岸绿”。总体上,上游地表水体基本保持清洁,下游水体有所改善。节约用水和污水资源化工作取得进展,年均节水量超过1亿立方米,年再生水回用量达到2.6亿立方米。
切实加强城市噪声控制。重新调整城市声环境质量标准适用区域,初步划定首都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适用区域。四环路交通噪声专项治理、重点路段隔声窗与隔声屏障建设、城市地区铁路限鸣等措施效果明显,施工噪声、商业噪声、餐饮娱乐业噪声的检查和治理得到加强。“十五”期间,城市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水平基本稳定。
完善固体废物管理。2005年中心城与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2%和46.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作得到加强。危险废物监管机制不断完善,落实了许可证、转移联单等管理制度,建立了污染源和处置利用单位的报告、检查制度,制定实施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规划。2005年建成日处理能力60吨的两座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施。2003年春夏“非典”期间开展了针对性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安全的监管工作,未因环境问题造成疾病传染和不良影响。
基本确立了辐射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开展了“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重点涉源单位得到有效监管,废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得到及时安全收贮。对电磁辐射环境建设项目进行了审批和监管,查处了部分违法建设单位,加强了辐射环境与污染源的监督和监测,开展了高压输变电系统电磁辐射水平研究。“十五”期间全市电离辐射环境质量和电磁辐射环境质量保持在正常水平。
(三)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山区、平原、城市绿化隔离地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基本形成,城市集中绿地建设以及道路、单位庭院、居住区等绿化工作取得进展。全市林地总面积达105.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5.47%,林木覆盖率达到50.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5%。五大风沙危害区得到有效治理,共营造防风固沙林7.33万公顷。全市已治理山区水土流失面积近3500平方公里。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进展。2005年全市已有各级自然保护区20个,总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3%,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初步建立了26个风景名胜区。
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5年郊区裸露农田基本完成了“留茬免耕”作业,并达到了100万亩保护性耕作能力;80%以上的农田进行了节水灌溉改造。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取得初步成效。建成大兴、密云、平谷、怀柔生态农业示范县和延庆、平谷、密云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了9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35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和190个市级文明生态村。
(四)环境管理能力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本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将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建设纳入为群众办实事年度计划,在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生态与环境保护内容得到充实和突出。进一步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基本形成部门联合执法与协作机制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不断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五”期间全市环境保护投入超过720亿元,占同期GDP的3.2%。
从群众安全健康出发,着力改善环境质量,解决一批环保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本市将控制大气污染作为工作重点之一,逐步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城市噪声控制、全市生态建设等工作均有明显进展。“十五”期间还建立了突发环境事件、放射性污染事故以及核设施风险的应急预案,配备了专门队伍和监测设备,形成了全面预防、快速反应、妥善解决的机制和能力。
落实依法行政要求,环境监管和基础工作得到加强。严格执行大气、水污染防治法等环保法律法规,出台了《锅炉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等多项大气环境标准。实行“全程办事代理制”,重大建设项目环保审批中举行了听证。完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和重点大气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着手建设工地视频监控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自动监测系统。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十五”时期,进一步理顺了领导支持、部门协作、企业负责、公众参与的管理机制,加强了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的目标责任制和环保绩效考核,各类环保政务全面上网公开,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初步确立。清洁生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循环经济等工作陆续展开。制定和实施了一批经济激励政策。政府部门、基层组织和民间团体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和“绿色奥运”宣传活动。新闻媒体广泛报道环境信息,揭露环境违法事件,为落实“绿色奥运”和改善环境质量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全社会环境意识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问题
尽管“十五”以来本市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但与国家标准、“绿色奥运”和“宜居城市”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污染呈现复合型、压缩型特征
目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处于攻坚阶段,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城市快速发展又给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带来了新的压力。大气污染成因复杂,各种问题集中出现,全市年耗煤量达到3000万吨以上,工业燃煤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占到排放总量的60%和40%左右;由于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速,老旧车淘汰缓慢,机动车排放污染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进入北京奥运周期后,相关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开复工面积逐年增加,施工扬尘监管任务更加繁重。
大气环境主要污染物中,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势依然严峻,2005年年均浓度仍超过国家标准42%,且在年空气质量三级以上天数中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比例高达98%。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瓶颈。臭氧污染问题受到关注,2005年市区有57天出现局地臭氧超标现象。酸雨频率也有所上升。
(二)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并存
“十五”以来连续干旱,上游来水量下降。官厅水库水质仍未达到饮用水源要求。由于缺乏新水补给,2005年达标河流长度、达标水库库容和达标湖泊容量仅占监测总长度、总库容和总容量的45.3%、66.1%和32.9%。市区南部地下水总硬度和硝酸盐氮超标,水质较差。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平原区地下水已累计超采数十亿立方米。总体上,全市生态用水明显不足。
(三)其他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噪声污染投诉比重高达40%以上,一些扰民投诉长期得不到妥善处理,成为群众反映强烈并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热点问题。城市道路对两侧住宅带来的噪声污染难以迅速缓解。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噪声污染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相对滞后,不能完全适应目前噪声污染防治的需要。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能力不足,处理处置技术水平不高。工业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大,缺乏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鼓励政策和机制。全市生活垃圾处理工艺多为卫生填埋,资源化水平较低;市区垃圾分类收集率不高。远郊区垃圾清运及处理水平较低,大量非正规垃圾堆放场直接威胁地下水水质安全。
放射性和电磁辐射污染源种类多、数量大、增长快,安全隐患较多。放射源数量占全国总量的六分之一,安全监管和应急响应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移动通信基站、高压输变电和广播电视发射塔的增容、扩建,使电磁辐射信访和投诉激增,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热点。相应法规、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人员、设备以及应急响应能力明显不足。
市区仍然存在污染扰民、消耗偏高的工业企业。70%的燃煤为(热)电厂或工业生产使用,工业排放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大。石景山区、东南郊和西南部局部地区工业污染严重,并对全市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随着首都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工业企业停产、转产,其生产过程中对厂区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污染严重的需要采取治理、修复措施。
(四)生态系统脆弱且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
山区生态体系总体比较脆弱。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资源结构不够合理,造成森林生态系统总体质量不高。山区水土流失还比较严重,平原地区风沙危害依然存在。土壤、地下水环境和生态监测体系和手段尚不完善。市区绿地总量不足,热岛效应比较突出,夏季二环路以内地区的强热岛面积约占整个区域面积的11%,次强热岛面积约占41%,二者占到50%以上。同时,城市绿地布局结构较松散,生态作用不突出,城乡结合部地区绿地系统建设相对滞后。
郊区环境污染治理及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郊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的环境污染有上升趋势;郊区养殖业粗放式经营导致的畜禽粪便污染和农用化学品过量使用的面源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同时,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以及地理气象条件和城市规模的负面影响,使大气和水环境容量有限。周边地区生态退化对本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与河北、天津等地之间存在一次和二次污染物相互传输,并常呈现大范围的区域污染特征。另外,外来沙尘也直接对市区大气环境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由于沙尘发生频率受控于大区域生态、气象等多种因素,人为控制比较困难,因此给本市“十一五”大气环境改善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发展趋势预测
“十一五”时期,本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环境保护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机遇。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为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的“三个转变”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将生态环境发展战略确立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将大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按其要求,2008年为生态城市的起步阶段,2020年为生态城市的成型阶段。举办“绿色奥运”为实现环境质量跨越式改善创造了重要契机,也将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环境质量与各方面的要求和期望差距很大。预计“十一五”时期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口规模、能源与资源消费总量、机动车保有量、施工规模等可能影响环境质量的诸多因素,仍将继续增长,改善环境质量压力继续增大。由于城市快速发展,进一步大幅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难度加大。同时,自身存在的不利自然条件以及区域生态退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环境污染不会在短期内显著缓解,生态状况不会在短期内有效改善,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总之,由于“十五”以来打下了良好工作基础,“绿色奥运”创造了有利条件,预计“十一五”时期不会出现各种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增加、区域开发无序发展并导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退化的情况。但要实现环境目标,使环境质量继续稳步改善,必须紧紧抓住各种有利条件,通过筹办“绿色奥运”,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城市布局,落实城市功能定位要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加快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