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规划计划文本 > 五年规划

政务公开

  •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城市规划
  • [发文机构]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实施日期]
  • [成文日期] 2006-10-09
  • [发文字号]
  • [废止日期]
  • [发布日期] 2006-10-09
  • [有效性] 失效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已失效)

  前 言
  

  基础设施是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包括公用事业、公共工程、城市环境和交通设施等,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城市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先导地位。本规划所指基础设施,涵盖市域范围内交通、能源、水资源、城市环境、信息和防灾减灾体系等方面。

  “十五”时期,北京市基础设施进入高速发展期,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承载能力不断提高,保障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较好地满足了全市人民生活的需求。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北京市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是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起步阶段,也是首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以积极办好第29届夏季奥运会、启动新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动力,首都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市民生活向更加富裕的小康迈进,城市发展进入战略调整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对全市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是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本规划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为指导,紧紧围绕《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科学分析了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现状和问题,制定了“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以及重大项目安排,统筹城市交通、能源供应、水资源供应、城市环境建设、信息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协调均衡发展,是“十一五”时期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行动指南。 

  
  一、规划背景

  (一)现状

  “十五”时期是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发展时期,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筹办2008年奥运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速。“十五”期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2260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63.5%。一大批水、电、气、热、环境、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大幅度提高,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1.以轨道交通为重点,交通建设全面提速。

  轨道交通建设规模超过建国以来的总和。建设完成地铁八通线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60公里,运营总里程达到114公里。轨道交通机场线、地铁4号线、5号线、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等相继开工建设。

  市域高速路网织就五成。五环路、六环路(良乡-通州-昌平)、京承一期等工程相继建成通车。“十五”期间新增高速公路里程280公里,至“十五”期末,市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48公里,完成了本市高速公路路网规划总量的50%。

  城市快速路网骨架基本形成。至“十五”期末,城八区城市道路通车里程达到4073公里,比“九五”期末增长12.4%,其中城市快速路通车里程达到239公里,实现规划里程的80%以上。

  郊区路网日趋完善。公路网密度由“九五”期末的0.81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十五”期末的0.87公里/平方公里。“十五”时期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096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4696公里,比“九五”期末增长8%。

  对外交通综合发展。民航、铁路及国家高速公路干网全面推进,京津冀都市圈交通一体化的城际交通体系初具格局,对外交通综合运输能力大幅增强。

  2.应对连年干旱,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跨区域调水机制基本建立。实施《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积极开展与山西、河北等上游地区水资源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施跨区域集中调水,年新增水资源供应1亿立方米。

  建立完善应急水源体系。相继建设完成怀柔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张坊水源应急供水工程、平谷应急水源工程和自来水应急水源一期工程,年新增水资源供应能力超过3亿立方米。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顺利开展市内配套工程前期工作。

  再生水利用实现零突破。中心城相继开工建设清河、吴家村、北小河等再生水厂,京郊水源地首座高品质再生水厂密云县再生水厂建成投产。仅五年时间实现再生水利用率由零起步快速增加到“十五”期末30%的利用水平,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到2.6亿立方米。

  统筹调度能力显著提高。相继建设完成永定河干堤综合治理工程和永定河滞洪水库工程,解除永定河防洪心腹之患。率先在全国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在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大幅提高水资源的拦蓄利用能力。

  节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十五”时期本市年均节水量1.2亿立方米,万元GDP水耗由“十五”初期的128立方米降低到“十五”期末的51立方米。

  3.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供应能力持续增强。

  能源供应能力增加三成。天然气陕京一线、陕京二线工程建成供气;建成北京第三燃气发电工程、双榆树供热厂扩建工程。全市能源供应总量从“九五”期末的4144万吨标煤增长到“十五”期末的5500万吨标煤左右,增幅达到33%。

  能源服务能力大幅提高。接收和配送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范围向远郊区县拓展。建设完成陕北天然气进京市内工程、热网联通线工程、三环路热力管线工程。

  优质能源消费比重超过50%。电、气、油等优质能源供应不断增加,到“十五”期末优质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预计达到57%,比“九五”期末提高约10个百分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左右。

  节能水平不断提高。节能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万元GDP能耗由“十五”初期的1.3吨标煤降低到“十五”期末的0.81吨标煤。

  4.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形象显著提升。

  污水处理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心城规划14座污水处理厂已建成9座,其余5座已陆续开工建设,污水处理能力由“九五”期末的128万立方米/日提高到“十五”期末的248万立方米/日,实际污水处理率已达到70%。

  河湖治理注入生态理念。从系统治理的角度,以中心城水系治理为重点,综合治理完成清河一期、转河、小月河、凉水河、新开渠等河湖水系,在夯实城市河湖防洪、排水功能的基础上,注重拓展河湖景观、生态功能,实现“人水相亲、自然和谐”的生态效果。

  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显著提高。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九五”期末的81.5%提高到“十五”期末的95%。

  城市绿化体系不断完善。“十五”时期,人均绿地面积提高近四成,点线面带环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基本形成。中心城绿化覆盖率由36.5%提高到4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8.7平方米增长到11.1平方米。完成颐和园耕织图、天坛神乐署等文物古迹恢复工程,提高了城市园林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

  5.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十五”后期,政府投资重点向郊区转移,农村交通、供水、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顺义、昌平、通州、大兴、延庆、房山、门头沟等七个远郊区县与中心城实现快速通道连接,新城建成区道路网主体框架基本形成,农村公路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油路”,农村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全市33个中心镇全部实现了集中供水,30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固定电话网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自然村覆盖率超过95%;移动电话网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0%;有线电视光缆在十个远郊区县乡镇通达率达到99.4%,行政村通达率达到50.4%。天然气供应逐步向远郊区县发展,服务范围延伸到大兴、昌平、顺义、通州、房山等新城和沿线中心城镇。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基本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用电。

  6.改革投融资体制,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

  制定《关于本市深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意见》,颁布《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条例》,开放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市场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到“十五”期末,全市在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领域共20项基础设施项目成功进行市场化运作,累计吸引社会资金约120亿元。

  (二)问题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基础设施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1.总量不足,承载能力较弱。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仅114公里,线路运营能力趋于饱和。公共交通系统整体服务水平较低,缺乏吸引力,公交出行比例仅为28%。中心城供水设施水源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郊区供水设施不足,饮水安全存在安全隐患。中心城污水管网总量不足,管网覆盖率和污水收集率偏低,污水直接排放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刚刚起步,治理任务较重。能源供应外埠依赖程度高,面临保障供应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

  2.结构不完善,服务效率低。

  基础设施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南城与北城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基础设施整体布局不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厂网不配套,市区道路南北向主干道不足,“微循环”系统薄弱,结构不匹配,影响整体功能发挥。建设运营体制单一,机制不灵活,市场化水平不高,整体运行服务效率低。

  (三)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市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是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起步阶段,也是首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以努力办好奥运会、启动新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动力,首都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市民生活更加富裕,城市发展进入战略调整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对全市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举办奥运会带来更大的挑战。

  全面完成与举办奥运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是保障奥运会顺利举办的基础。“十一五”前期(2008年前),需建设完成城市交通、能源供应、水资源供应、城市环境等共170余项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建设规模和建设强度均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2.新总规明确了基础设施发展方向。

  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了北京城市性质、功能定位、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按照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需大力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形成多目标、高水平和综合功能的服务体系,引导、促进新的城市空间布局逐步实现。

  3.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空前加快,市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将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这些都将对基础设施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4.资源瓶颈约束形成更大的压力。

  全市资源供应对外埠的依赖性程度提高。94%的能源需要外埠提供。受季节、气候、温度、昼夜变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水、电、气、热消费需求以及交通运输需求的高峰和低谷差别大,电力需求峰谷比高达1.8:1,天然气达到8:1。“十五”时期,地表水资源开发率与地下水开发利用率处于高位水平,水资源供应形势严峻。基础设施的发展需要适应需求的不均衡性,确保供应的稳定性。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5号院

电话:010-55590088

邮编:101160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主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网站标识码:1100000011京ICP备0508492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