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
- [发文机构]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实施日期]
- [成文日期] 2006-12-12
- [发文字号] 号
- [废止日期]
- [发布日期] 2006-12-12
- [有效性] 失效
前 言
循环经济是对以“大量生产、大量排放、大量废弃”为特征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式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建立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基础上,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在北京步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能源、水、土地等资源供应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缓解本市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北京建设“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和举办“绿色奥运”的迫切要求。
本规划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根本出发点,遵循系统性、操作性、相关性三个基本原则,统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狠抓资源节约和资源再生两大要点,从循环链条的“生产-消费—再生利用”三个环节展开,按照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基本要求,结合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了本市“十一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
(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
(3)北京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市规划纲要及2005年行动计划》;
(4)《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规划适用范围和实施期限:
规划适用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规划实施期限为2006年~2010年,远期目标年为2020年,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
一、“十五”发展回顾与总结
(一)发展基础。
1.经济实力稳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速约为12%,2005年GDP达到6814.5亿元,市民收入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地区水平。产业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6.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30.3%,初步形成以CBD、金融街、王府井西单中心商业区等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和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基地。
2.节约措施不断深化,清洁生产取得成效。
在节能方面,“十五”期间,万元GDP能耗年均降低5.9%左右,2005年降至0.80吨标准煤,以能源消耗的低增长支持了GDP的高速增长。
在节水方面,强化节水管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十五”期间,万元GDP水耗年均降低20%左右,2005年降至50.1立方米;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1%,有节水设施的农业灌溉面积发展到460万亩;2005年共实施节水措施56项,工业用水比上年减少15%。
在节地方面,“十五”期间,通过清理整顿开发区用地和查处违法用地,共退回土地1.46万公顷,复耕土地1.17万公顷,完成了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的阶段性工作。
本市1993年就开始推行清洁生产试点工作,截止到2004年底,全市多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有91家工业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大幅减少了工业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
3.重视资源回收利用,生态建设取得进展。
多年来,北京一直重视对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逐步完善回收网点建设。并加强对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的引导,推进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塑料再利用等示范项目建设。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方面,也积极开展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利用以及煤矸石、尾矿的综合利用。
“十五”期间,北京完成绿化造林20多万公顷,90%以上的宜林荒山实现了绿化。营造防风固沙林1.3万多公顷,五大风沙危害区得到有效治理,初步形成以绿色生态走廊为骨架,点、线、面,带、网、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2005年全市已有各级自然保护区20个,总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3%。
4.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科技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驱动力。北京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具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清华、北大等几十家大学都设有资源、环境工程相关专业,煤炭、有色、建筑等产业技术中心都集中在北京。近年来,以中关村为核心在浅层地热能利用、新能源技术、城市污泥无害化等循环经济发展领域取得一批科研成果,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市场领先的技术研发型企业。
5.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实施分区发展战略。
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明确将北京市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类区域,实施不同功能区分区发展战略,这为北京按区域的不同侧重点分类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基础。
(二)现状问题。
1.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随着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能源的消费量和土地占用量不断加大,使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7.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8,地表水的资源开发率高达86%,地下水过度开采;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5522万吨标准煤,居全国城市第二位;我市能源自给率低,对外依存度高;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土地资源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6。
2.环境压力不断加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废弃物产生量持续增加,2005年生活垃圾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达到537万吨、1230万吨,比“九五”末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市污水排放总量为12.79亿立方米,处理率仅为53.9%。五大水系河流有55%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可吸入颗粒物超过国家标准42%,有57天臭氧浓度超标。
3.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仍然较低。
2005年全市废纸利用率仅10%,旧轮胎翻新量仅占可翻新量的4%,80%的电子废弃物由个体商贩自行进行处理。全市垃圾处理填埋方式占90%,占地面积达327公顷,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焚烧和堆肥处理率仅为2%和8%。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总量及技术水平急需提高。
4.粗放式发展还在延续。
虽然我市万元GDP能耗、水耗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节约潜力仍然很大。工业领域电力、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五大行业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仍然较高。产业聚集度、耦合度较低,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行业尚未完全退出,增长方式亟需转变。
5.市民节约意识有待加强。
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消费方式是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标志,是发展循环经济不可或缺的环节。但目前市民节约意识仍然不高、绿色消费意识淡薄,过度消费现象较为普遍,垃圾分类措施落实较差,生活垃圾分类率仅为15%。“十一五”期间,市民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市的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