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规划计划文本 > 五年规划

政务公开

  •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
  • [发文机构]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实施日期] 2006-12-12
  • [成文日期] 2006-12-12
  • [发文字号]
  • [废止日期]
  • [发布日期] 2006-12-12
  • [有效性] 失效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固体废弃物处理规划

  前 言 

  随着北京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固体废物日益增多。大量的固体废物既是危害环境的污染物质,又是可以被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培育发展再生资源利用产业,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依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制订《北京市“十一五”固体废物处理规划》。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固体废物涵盖范围很广,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农业固体废物等。根据北京市的具体情况,“十一五”期间固体废物处理重点领域为城市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废旧家电、报废汽车、废旧轮胎、废纸和废塑料。

  编制依据:

  (1)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文件

  (2) 北京市相关法规标准及文件

  (3)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4) 北京奥运行动规划

  (5) 其他相关规划及文件

  

  编制原则:

  系统性:对固体废物的处理利用实行全过程管理,关注固体废物从收集到再利用的各个环节,整合现有资源,实行全市区域内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

  相关性:把握固体废物处理利用规划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等其他专项规划的协调和衔接。

  操作性:突出规划目标的可行性和规划内容的可实施性。

  基本框架:

  本规划在研究分析目前北京市固体废物产生、回收、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突出回收和综合利用两个环节,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固体废物处理的基本思路、重点领域、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

  实施期限:

  规划基准年为2004-2005年,规划目标年为2010年。

  
  一、北京市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1. 固体废物处理与回收利用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近年来,在国家和北京市一系列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北京市固体废物回收行业得到较快发展。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再生资源回收站点3090个(固定回收站点1896个、流动回收站点1194个),其中,城八区有回收站点1242个(固定回收站点704个,流动回收站点538个)。有工商营业执照、正常经营的再生资源集散市场23家,从业人员14560人(城八区5005人,远郊区县9555人)。全市废旧物资回收量250.1万吨,交易额37.8亿元。初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基本覆盖全市的回收体系。

  中心城和新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统。2005年,全市已经建成17座垃圾处理设施,6座垃圾转运站,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郊区达到45%;高安屯、大兴医疗废物焚烧厂已建设完成,处理能力各30吨/日,可基本满足北京市医疗垃圾处理需求;两条餐厨垃圾处理线(南宫、董村)正在建设中。

  2. 科技进步为固体废物再生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北京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大专院所和科研机构,具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近年来,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领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废轮胎制取超细胶粉技术、废塑料生产化工涂料技术、南宫生活垃圾堆肥化处理技术等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市场领先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如金运通的旧轮胎翻新、造纸七厂的废纸利用已达到一定规模。

  3. 公众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明显增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央要求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中央和国家机关要首先带头,各级政府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深入开展资源“国情”教育,加强节约能源资源的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能源资源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能源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努力使节约能源资源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通过多种形式的大力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在“绿色奥运”、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等活动的推动和倡导下,全市居民资源回收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明显增强,自觉进行废旧物品回收和垃圾分类存放的风气正在逐步形成,为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回收和综合利用奠定了比较良好的社会基础。

  4. 循环经济的开展、绿色奥运的即将举办,助推固体废物利用发展

  为了保障“绿色奥运”的成功举办,北京在改善首都城市生态环境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政府加快开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步伐,依据北京建设“国家首都、世界城市、历史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要求,积极开展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等各项活动,加强了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的投入力度,对固体废物回收利用规范化、产业化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5. 经济实力稳步提高,为固体废物资源化提供有力条件

  “十五”期间全市产业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2.7%、11.7%和12.3%。2005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比上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市民收入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经济实力的稳步提高为开展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工作提供了有力条件。

  (二)面临问题

  1. 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环境压力重

  2004年,全市生活垃圾总产生量为495万吨/年,年增长率3%,厨余垃圾、塑料和纸张已经成为生活垃圾最主要的成分;达到报废要求的车辆28401辆;废纸产生量270万吨,废旧塑料74万吨,废旧轮胎约350万条,废旧家电300多万台, 危险废物19.6万吨。大量固体废物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对地下水、大气产生污染,加重了本市的环境压力。

  2. 回收体系不完善,回收率低

  回收渠道多、回收队伍散乱,已有的社区回收网络尚需完善,大量个体业主仍是回收的主要力量,资源流失严重。废旧轮胎、废旧电器等基本处于自发收购状态,缺乏统一、规范、有效的管理,导致回收效率不高。集散市场分散,规模小,管理不规范。

  2005年,应报废汽车的回收率为56%,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回收率分别为40%、50%、35%和60%左右。

  3. 综合利用水平低,资源化水平急需提高

  本市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水平低,二次污染严重。2004年全市废纸利用率仅10%,旧轮胎翻新率仅占轮胎产量的4%,废旧家电只有20%进入拆解集散地,达到报废要求而未报废汽车达17988辆。大量未经严格检验的废旧家电和应报废汽车流入社会继续使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全市生活垃圾处理填埋方式占90%,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达327公顷,而焚烧和堆肥处理率仅为2%和8%,急需推进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

  4. 综合处理与利用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没有形成产业化

  全市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严重阻碍了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的发展。

  全市利用废纸的造纸厂50多家,但大多规模较小,大型企业只有北京造纸七厂;规模化的废塑料再生利用企业3家;轮胎翻新大型企业2家,只有1家正常运行;尚无专业的废旧家电处理厂;从事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经营活动的企业11家,年拆解能力20000多辆,拆解技术落后,基本是手工作业,达不到资源回收利用的目的。

  工业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单位6家,总处理能力1.4万吨/年(占危险废物总量的10.4%),只有1家具有1万吨/年的处理能力,其他设施规模均比较小,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

  5. 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不够完善,监管难度大

  从固体废物分类回收、集散到加工利用各环节,尚无完善的行业标准,缺乏行业技术指导。对从事固体废物的资源回收、集散、加工利用的企业和个人,缺乏相应法规进行规范,市场管理比较散乱。政府对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导致现有多数加工利用企业运营困难,再生纸等再生产品的消费缺乏保障。此外,由于固体废物种类多,回收站点和集散市场分布面广,从业人员多,成分复杂,监管难度很大,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5号院

电话:010-55590088

邮编:101160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主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网站标识码:1100000011京ICP备0508492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