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7-11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近年来,全市发展改革部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自觉按照中央和本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决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疏功能、转方式、补短板等重点工作,统筹施策、重点谋划、创新攻坚,为首都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着力“疏舍优”,坚定不移去产能。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在“疏”字上持续用力,“舍”字上保持定力, “优”字上集中发力,坚持疏控并举,分类施策,以疏解拓空间、谋发展、促提升。一是严格控制增量。2014年在全国率先发布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涉及产业占全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例达到55%,城六区禁限比例达到79%,全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数累计达1.72万件,月均不予办理的新设市场数逐年下降,市场主体对疏功能的发展方向的逐步达成共识。从严调控的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新设市场主体数量持续下降,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金融业、文化体育业、科技服务业持续增长。二是有序疏解存量。坚持疏解与提升一体谋划,制定了重点领域跨年度疏解方案和年度疏解计划,研究制定疏解腾退空间管理和使用意见。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835家,调整疏解市场433家、物流中心71个。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新校区加快建设,累计入驻学生1.6万;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开始土方施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昌平校区年内开工。天坛医院新院、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进展顺利,友谊医院顺义院区正在土方施工。三是积极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了当年有重点项目、近期有工作要点、中期有五年规划、远期有贯彻意见的一揽子推进体系。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成效显著,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涉及北京的国家高速铁路网已全部开工;实施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2016年北京企业在津冀的投资为2039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3.35倍。此外,按照“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要求,在高点定位,推动城市副中心近期工作要点、重大工程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实施的同时,主动加强与雄安新区建设的工作对接、服务保障和协同联动,推动符合雄安新区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向新区疏解转移,促进北京新的“两翼”错位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
定位高精尖,培育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一是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舍弃白菜帮,专心做好白菜心,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2万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占据半壁江山),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8成。二是构建创新新高地。举全市之力打造“三城一区”首都创新发展主平台。积极落实《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推动央地创新资源集聚发展。材料基因组等5个院市共建交叉研究平台已全部实现开工,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大设施加快推进。三是区域创新改革持续加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提速,《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18项举措已有10项在京取得实效。四是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出台了双创、“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等多项政策。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15个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全面启动;加快海淀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全市众创空间达220家,其中125家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居全国首位。
提升获得感,精准加力补短板。一是全面加强城市综合治理。回应群众关切,五年来,累计安排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1410.4亿元,用于改善生态环境和城市交通项目。特别是今年以来,以留白增绿、补齐短板、提升功能为目标,从管理的供给端入手,用统筹的思维,加强顶层设计,组织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今年上半年整体进度达到60%左右。二是有效提升民生领域服务供给。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9成以上用于民生。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为社会资本搭台,持续推进公共服务领域146个PPP试点项目落地。比如全国首个高速公路PPP项目——兴延高速公路,政府每年补贴资金从预期的10亿元下降为3亿元,经营期累计节约财政资金超过175亿元,充分体现了PPP模式提高公共产品及服务提供效率的优势。注重创新投融资模式,在交通领域创新提出建立本市轨道交通授权经营(ABO)模式,从机制上解决了本市轨道交通资金难题。三是市场化调节手段作用不断发挥。制定多样化的差别价格政策引导资源有效配置,破解难题。实施了全国力度最大的差别电价和差别水价,倒逼企业升级改造设备;全面推行了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减排奖励,超标加倍。用346天时间建立起了完整的分区域差别价格政策体系,先后在非居民用气、用热、用水、用电等领域实行城六区和其他区域差别化价格政策。
优化软环境,多措并举降成本。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在投资领域,全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事项减少了65%;境外投资项目备案全部实现网上“一口受理”;在公共服务类建设项目领域探索更为高效的“一会三函”审批模式,截至目前,发展改革部门核发前期工作函382件。在价格领域,凡是能交给市场的,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政府定价项目缩减56%,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和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二是积极清费减负降成本。2013年以来,本市按照“建制度、管长远、见实效”的思路,不断强化“放水养鱼”意识,持续加大清费减负工作力度,共取消、免征或停征23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其中包括129项涉企收费项目)、2项政府性基金,降低3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2项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标准及非居民气价和郊区非居民电价等用能成本,调整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政策,共计减轻社会负担约13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