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7-19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年是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落实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之年。本市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在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环境及重大活动保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提升交通通行效率
2016年,本市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和交通拥堵治理两项工作为重点,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能力建设。
(一)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
1.加快建设北京新机场。一是新机场主体工程全面开工,航站楼核心区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飞行区场道工程开工建设。二是交通配套工程顺利实施,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启动建设,“五纵两横”外围交通项目全面推进(其中,京开高速拓宽工程、新机场高速(南五环-新机场段)、轨道交通新机场线一期、京霸铁路北京段和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工程机场红线内预埋段已开工建设,新机场北线高速正在加快办理前期手续),京台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
2.全面启动京津冀城际铁路网建设。一是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计划2020年前建设京津冀城际铁路网总里程约1100公里,其中本市境内约250公里,投资约856亿元。二是京唐城际铁路、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新机场红线内段开工建设,加快促进形成“京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三是推进设立京津冀城际铁路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和保障京津冀城际铁路项目,初期募集规模600亿元。
3.完善京津冀地区高速公路网。2016年,本市重点推动兴延高速、京秦高速、京开高速拓宽工程、首都地区环线高速(通州—大兴段)、延崇高速、新机场高速等8条高速公路建设,在建里程达184公里。截至2016年年底,本市高速公路运营总里程已达1008公里。
(二)大力推进交通拥堵治理工作
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再上新台阶。一是通车里程再刷新。2016年底16号线北段开通试运营后,本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19条,总里程达到574公里,位居世界同类大城市前列。二是在建里程创新高。年内本市新开工3号线一期、八通线二期、昌平线南延、平谷线等4条线路,在建线路达到20条357公里。三是轨道交通出行占比创新高。中心城范围内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超过50%,已成为公共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
2.加快打通城市交通“毛细血管”。按照“窄马路、密路网”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以核心区为重点打造集中、连片的次支路网络,畅通城市微循环系统。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现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微循环道路工程建设投资和征地拆迁资金“两个100%”支持,2016年累计下达资金25亿元。二是下放项目审批权限至属地区政府,压缩审批时间,加快项目开工。2016年,本市加快建设50条核心区微循环道路,其中20条已建成。
3.完善城市骨干路网。继续推进城市快速路、主干路道路建设。建成广渠路二期、马家堡西路南延,新增两条连接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的通道;加快建设长安街西延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丽泽路、京良路东延,加快推进“三环半”道路系统有关项目前期工作,强化骨干路网支撑能力。
4.推进停车设施建设。一是加大停车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在三甲医院、行政功能聚集区等区域投资建设的公益性停车设施,给予30%的资金补助。2016年支持建成五棵松地下停车库,新增车位3000个。二是加快推进在中心城周边建设“P+R”停车场,鼓励换乘进城。重点推进建设了轨道交通5号线大屯站、16号线屯佃站、北安河站等一批“P+R”停车场,建成后将新增驻车换乘停车位600个。三是利用首钢立体停车技术,加快推进一批智能立体停车设施,发挥示范效应。充分发挥立体停车占天不占地的优势,结合社会公共服务、地面公交、街道停车,推进儿童医院立体停车设施、马官营公交立体停车楼、西城区什刹海地区立体停车设施等建设,缓解停车难。
5.增强交通节点运转能力。开工建设北苑北、苹果园等综合交通枢纽,提高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车、自行车等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效率,为百姓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换乘服务。
二、增强水务保障能力
(一)完善南水北调供水格局
2016年,本市继续加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完善“两大供水动脉,一条水源环线,六大主力水厂,三大调蓄枢纽”供水格局。通过建设南水北调河西支线、团九二期等调水工程,良乡、门城、亦庄等配套水厂及中心城区供水管网,确保南水“调得进,配得出,用得好”。2016全年,南水北调来水进京11亿立方米,全年南水北调进京水量超过11亿立方米,在中线受水省份中率先实现规划接水目标。
(二)防洪排涝体系基本构建
中心城区“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防洪格局已基本形成。城市西部,西郊砂石坑完工蓄水,能够蓄滞700万立方米雨洪,相当于3.5个昆明湖。2016年汛期累计存了750万立方米。中心城区,实施74座立交桥雨水泵站系统升级改造及雨洪利用工程,城区排水经受住了“7·20”特大暴雨的考验。全市1460公里中小河道治理任务即将收官,其中780公里全面完成,680公里完成清淤,行洪能力明显提升。
(三)全面优化城市水环境
本市第一个污水治理与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共新建或改造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60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72万立方米/日;新建或改造污水管线1384公里,再生水管线476公里,城六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8%。其中,10月通水运行的槐房再生水厂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全地下再生水厂,再生水处理规模60万立方米/日,建成后在全年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可将2亿立方米的污水转化为可利用的再生水,相当于100个昆明湖,堪称北京“地下水城”。地表作为生态湿地,向公众开放,突出体现了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第二个污水三年行动计划也已启动,重点加强截污管网建设,避免污水直排、消除黑臭水体,从源头整治城市水环境。
三、提升园林绿化水平
2016年,本市立足于服务民生,着力提升环境品质,聚焦重点领域,加快营造市民绿色休闲空间,全市公园绿化水平得到稳步提升。一是聚焦中心城区,建成丰台区岳各庄、六里桥城市休闲公园,改善城南地区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园外园生态环境二期工程,提升玉泉山周边环境品质。二是将城市休闲公园向郊区新城拓展,开工建设平谷夏各庄滨水生态休闲公园、门头沟新区绿色廊道等郊区新城城市休闲森林公园,新增公园绿地110公顷。
四、全力建设城市副中心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总体要求,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建设城市副中心,扎实推动交通、生态等领域项目有序布局。
(一)构建一流现代化城市交通网络
着力建设副中心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一是加强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新城间快速交通联系。实施轨道交通7号线东延、八通线南延工程,加快推进R1线前期工作;建成广渠路二期,启动潞苑北大街、广渠路东延等快速联络通道前期工作。二是加强内部交通体系建设。按照“窄马路、密路网”理念,加快建设潞邑西路、颐瑞东路等一批道路,力争“十三五”期末城市副中心网密度达到9公里/平方公里。
(二)加强副中心供水保障
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落实城市副中心建设“水务先行”目标。进一步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南水北调通州水厂已竣工通水,提前具备了供水条件,一期供水规模可达20万立方米/天。
(三)打造高品质的城市生态环境
一是加快改善副中心水环境。建成碧水污水处理厂、张家湾再生水厂工程,增加污水处理能力。全面开展“两带六片区” PPP项目建设,打造城市副中心清洁水环境。二是高标准打造景观大道,营造绿色空间。全面开工减河公园、西海子公园等6处城市休闲公园。开工建设六环西辅路、新华大街通胡大街等11条道路景观提升工程,其中重点打造通燕高速公路景观大道,形成一条连接河北的副中心北部景观大道。
五、着力推动政策创新和市场化改革
(一)推进交通、水务领域项目市场化
2016年,本市在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水务等领域全面推进市场化,切实推动改革创新。
轨道交通新机场线一期PPP模式,主要实现了两个“扩大”:一是扩大引资环节,由传统特许经营项目的“设备设施”扩大为“前期工程+设备设施+土建工程”,使社会资本融资占总投资比重从30%大幅提升到60%。二是扩大引资对象,由原来的“运营商”扩大到“建筑商+运营商”联合体,拓展社会投资者范围,加强项目各环节间顺畅衔接。
兴延高速公路PPP项目。兴延高速是自2014年国家密集出台PPP相关制度法规以来,全国成功招商完成的首例高速公路PPP项目,为今后北京市乃至全国高速公路推广PPP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案例。PPP模式有效降低兴延高速建设运营成本,政府补贴资金从预期的10亿元/年下降为3亿元/年,极大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
城市副中心水务PPP项目。将副中心水务项目划分为“两带、六片区” 8个项目包,分别开展PPP工作。2016年,实施方案已获市政府批准,8个项目包已完成招标工作。通过实施PPP,副中心水务项目共吸引社会资本132亿元,有效缓解了副中心集中建设期投资压力,拓展了民间投资渠道。
(二)在交通领域创新提出建立本市轨道交通授权经营(ABO)模式
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京投公司实现了由“单一的融资平台”到“市场资源的整合者”的转变,从机制上解决了本市轨道交通资金难题。ABO(即授权-建设-运营)模式,充分用好“昨天、今天、明天”这三天的钱:一是昨天的钱。由市政府授权京投公司履行本市轨道交通业主职责,京投公司能够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充分盘活既有轨道交通资产,进一步激活大规模存量优质资产。二是今天的钱。将发改、财政部门在轨道交通领域的资金投入整合起来,每年作为授权经营服务费支付给京投公司,以满足其提供全产业链服务的资金需求。三是明天的钱。京投公司实现了由“单一的融资平台”到“市场资源的整合者”的转变,按照授权整合各类市场主体资源,通过盘活既有资产和资金,向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融资,并在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和运营各个环节开展方式多样的合作。
(三)创新土地、资金等保障机制
根据国家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精神,本市会同天津市、河北省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组建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通过土地综合开发推进城际铁路建设。2016年,本市形成了城际铁路土地综合开发方案具体方案,通过站点及沿线周边土地的一体化规划、差异化供地政策和土地收益拨付机制,促进城际铁路与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同时利用站点周边和沿线土地开发收益反哺城际铁路建设。推进设立京津冀城际铁路发展基金,初期规模600亿元,充分挖掘轨道交通的经济集聚效应和盈利性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京津冀城际铁路建设。
(四)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办法(试行)》
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从4个方面创新施策,推动本市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一是创新考核机制,建立包括征地拆迁、工程建设、资金使用以及交通拥堵指数等指标在内的考评体系,提高考核效率和督促效果。二是创新征地拆迁资金支持政策,提出对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快速路、主干路的征地拆迁资金补助标准统一调整为给予50%的资金支持,缓解各区征地拆迁资金压力。三是创新前期推进协调机制,提出建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确保项目计划与年度重点工程计划、年度征地拆迁计划、年度政府投资计划联动。四是创新主体选择方式,提出将非跨区的城市主干路、快速路建设交由区级负责,各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确定建设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