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09-12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宏伟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功。6年来,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发挥“四个中心”功能优势,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为先导,以深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为突破,以对外交往平台、科技支撑平台、人文交流平台、服务支持平台建设为重点,不断拓展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推进首都“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发展,为共建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做出积极贡献。
6年来,北京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从规划布局、机制建设、平台搭建、重大项目入手,统筹推进本市“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一带一路”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在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举办了系列交往活动、推进了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面,我重点从五个方面简要介绍相关情况。
一、国际经贸合作持续活跃
贸易畅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北京市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导向,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积极探索对外开放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径,有力推动了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6年来,本市对外贸易总额累计近3.3万亿美元,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实现较快增长,2013年以来年均增速近9.5%,2018年达到1606亿美元,占对外贸易的比重由2013年的19.2%提高至2018年的28%,旅行、运输服务和建筑服务位列前三位,合计占服务贸易总额约六成。
双向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持续提升。在引进来方面,6年来,本市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累计约950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14%,占改革开放40多年来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649亿美元的一半以上。今年1-7月,本市实际利用外资为98亿美元,占全国利用外资比重由2013年的7.3%上升到12.4%。
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体现出本市发展高精尖产业的特征,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由2013年的82.2%上升到今年(截至7月底)的93.4%。利用外资排在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1-7月,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新设企业395家和127家,同比分别增长7.9%和74%;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27.8亿美元和29.3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51.9%和99.6%。
外资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外资企业成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北京贡献了近40%的工业总产值、1/4的发明专利数、1/3以上市财税收入和12.4%的城镇人口就业。2018年,本市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79家,一批跨国公司总部在京设立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等高端功能机构。戴姆勒和北汽集团共同投资119亿元人民币打造北京奔驰新基地,生产多款新一代梅赛德斯-奔驰高端乘用车;SMC(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建设了全球性的技术中心,年均研发投入4.4亿元,并通过与清华大学等院校合作,促进资产、技术、人才等方面融合;一批在京外资企业依托自身技术、产品、服务和营销渠道等资源优势,积极参与首都城市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在智能交通、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加强合作,实现城市和企业共赢发展。
在走出去方面,本市以基础设施和国际产能合作为重点,立足在资源能源勘探开发、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优势,在电子通信、汽车、清洁能源、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优质产能和优质装备“两优出海”,带动北京制造和北京服务走出去,惠及沿线国家民生与经济发展。6年来,本市对外投资规模达到578亿美元,年均增长8%,科技、信息、商务、文化等领域投资占比超过50%;今年1-7月,本市企业新增对外直接投资55亿美元,同比增长56%。特别是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增长较快,6年来,本市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 30多个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达21亿美元,年均增速保持两位数以上。
本市企业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地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积极参与了肯尼亚蒙内铁路、马尔代夫机场改扩建、俄罗斯莫斯科地铁换乘环线、非洲“万村通”工程、巴基斯坦旁遮普光伏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对提升当地基础设施水平起到积极作用。北控水务新加坡樟宜二期新生水工程是新加坡最大的新生水厂之一,占新生水产量的30%以上,有效缓解当地供水状况。北汽南非工厂生产线于今年6月底全线贯通,预计于年底实现批量生产,已为当地直接解决就业近800人。今年上半年,城建集团先后中标巴基斯坦瓜达尔新国际机场、刚果(金)金沙萨中部非洲国家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承包项目,总承包额达到25.5亿元。
特别是在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本市共有10个重大项目成功签约,涉及农业种植、汽车制造、旅游合作、中医药推广、海外园区、科技孵化等多个领域,目前总体进展良好。其中,北控柬埔寨金边特区项目正式挂牌并已经完成一期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着力打造东盟最大的工、贸、港相结合的内陆特色产业中心;北汽福田与泰国正大集团签署合作投资约5.66亿元人民币泰国设立合资销售公司和制造公司,规划在东盟市场投放重卡、中卡、轻卡、客车、新能源汽车等产品,辐射亚太及部分非洲市场。
二、地区务实合作不断深化
地方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支撑,本市把加强与友好城市、国际组织及港澳地区的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地方合作的重要内容,不断深化地区间友好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合作领域从经贸、旅游等领域向科技、文化、人才等领域拓宽和延伸。
落实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成果,先后在保加利亚、黑山、塞尔维亚举办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首都市长论坛,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并借此举办首都商会会长圆桌会议及首都城市经贸洽谈会,进一步促进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往来。主动参与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亚太区“一带一路”地方合作委员会等城市合作机制,拓展“一带一路”地方合作的广度深度。
加强与港澳地区合作,借助京港合作机制平台,积极推进京港务实合作,2013年以来共举办6届京港洽谈会,共促成118项重大项目签约、涉及金额约425亿美元。京澳两地政府于2016年共同成立“京澳合作伙伴行动”机制,借助京交会、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等平台,已推动双方签署了涉及经贸、教育、科技、交通等领域的11项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动两地企业在基础设施、经贸会展、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科技、金融等领域双向投资。
同时,本市把大力发展国际会展业作为集聚高端资源、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抓手。2013年-2017年,北京累计举办国际会议2.6万个,接待国际展览超850个,国际展览累计面积约1800万平方米,累计接待国际会议展览人数近1500万人次。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化、品牌化展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软博会、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等已成为国内服务业、科技等领域的标杆,成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平台。经国际展览局认可的专业商业会展日益增多,如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被国际同行誉为世界四大国际机床展之一,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成为世界五大汽车展览会之一等。同时,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2020年世界休闲大会、2022年冬奥会都将促进本市在园艺、休闲、体育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三、国际科技合作不断加强
立足建设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出台了本市“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发挥中关村品牌带动效应,加强前沿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交流,深度融入国际创新体系,在科技园区、技术转移和科技人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科技园区合作方面,发挥中关村科技创新发展主阵地的作用,推进剑桥启迪科技园、中关村以色列创新中心等一批科技园区和海外创新基地建设。今年上半年,由启迪集团和剑桥三一学院合作共建的剑桥启迪科技园生命创新中心正式落成使用,纽卡斯尔启迪科技园已吸引包括工业4.0、生命健康研发等多个领域的英国知名创新机构入驻,科技园与当地在科研、孵化、投资等方面创新合作进一步深化。推进中关村海外联络处建设,不断优化海外合作网络布局,今年新增白俄罗斯明斯克、法国巴黎、德国柏林、德国海德堡4个中关村海外联络处、总数达14个,在对接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加强创新合作、引进海外人才和优质项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一批国际创新资源加速在京集聚,加州-北京创新中心成功落户,中关村-巴黎大区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推动戴姆勒(中国)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与创业大街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国际化协同创新取得新进展。
在技术和成果转移方面,充分利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孵化联合体(ICI)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发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新创业资源优势,探索国际联合孵化、跨境加速互利共赢新模式。截至今年上半年,发展ICI国内外会员80家,建立国际合作伙伴渠道200家,线上平台发布技术项目和投资需求100件,组织巴西国家工业联合会、欧盟国际生命科学技术联盟北京国际合作基地交流研讨会等活动10场次,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合作。发挥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意技术转移中心作用,推动“一带一路”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建设,吸纳了全球超过40个国家的400余家机构组成全球创新合作网络,建立亚欧第三代半导体科技创新合作中心等一批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全球创新网络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2013年以来,成功举办6届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共促成7000多项跨国技术对接,签约金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2018年,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957.8亿元,占全国的28%。
在科技人才交流合作方面,打造以“中关村论坛”为龙头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品牌,发布前沿信息,拓宽合作渠道,扩大国际影响,成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北京新名片。2018中关村论坛年会共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以色列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全球顶尖科学家、领军企业家、新锐创业者、知名投资人参与,论坛累计参会人数超过2000人次。成功举办“全球首席执行官”走进中关村创业大街等一批影响力较大的高端国际论坛和会议,在汇聚国际优秀人才、共享科技智慧成果、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对接、积极营造良好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环境方面的功能进一步释放。加快建设朝阳望京、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石景山首钢、通州、顺义、怀柔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个国际人才社区建设,2016年初建立了外籍人才引进“直通车”模式,提升外籍人才在京工作生活的便利性,外籍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的办理时限由180个工作日缩短为50个工作日,目前已有超过4000名外籍高层次人才获得永久居留权。
四、人文交流合作不断拓展
发挥全国文化中心优势,推进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卫生等多领域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统筹设计和集中打造首都北京城市形象,拓宽中华文化传播渠道,增进民间交往,架好民心连通桥
在文化旅游领域,“魅力北京”、“北京影视展播周”、北京国际电影节等一批品牌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在雅典建设中国文化中心,并在当地举办了“欢乐春节”、“中国旅游文化周”等文化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北京城市形象。在非洲肯尼亚内罗毕建设中国(北京)影视译制基地,目前年译制能力达到1万小时,在当地传播推广中国优秀影视剧,译制了《媳妇的美好时代》、《奋斗》等一批深受当地居民欢迎的影视作品。由商务部、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同认定的首批三大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之一——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集吸引国际文化贸易企业、国际文化产品展览展示及仓储物流、国际文化商品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一期项目近20万平米已建成投用,已吸引国内外知名国际文化贸易企业与机构40余家入驻,正在全力打造亚洲艺术中心。2012年北京发起成立了首个以城市为主体的全球性国际旅游组织——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目前已成为覆盖全球73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18个会员单位的国际旅游组织,先后在国内外成功举办了八届“香山旅游峰会”,积极推介“一带一路”国际精品旅游线路,以旅游带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间的投融资合作。在9月初刚刚召开的2019赫尔辛基“香山旅游峰会”上发布了《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报告(2019)》,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签订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城市旅游评价与监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智能化城市目的地旅游发展、城市旅游经验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
在国际人才教育培养领域,开展了服务国际留学生在京创新创业的“藤蔓计划”项目,目前已有超过9000名国际留学生、500家中外企业积极参与,帮助1200余名国际青年学生获得实习机会。在全国率先设立“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40所院校,本市将支持开设774 门课程,服务于沿线国家人才培养、汉语教学、文化研究等方面。连续举办两届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营,吸引来自波兰、塞尔维亚等十多个“一带一路”国家的130余名师生参加,促进北京高校青年与“一带一路”国家青年之间的交流互通,增强中外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连续两年在京举办了“一带一路”全球青年领袖荟萃活动,今年有来自28个国家、港澳台地区及北京的109名青年人才开展了系列交流活动,围绕“消除贫困、优质教育、可持续社区”等三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题案。
在卫生健康领域,积极参与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深化与捷克、泰国、法国等国家地区的医疗卫生合作,启动本市医疗卫生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卫生健康合作10个示范项目。在几内亚中几友好医院建立重症医学中心、创伤救治中心,有力提升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大行动”,做好全国中非友好医院建设试点,神经医学中心建设、血液透析中心建设、远程医学平台建设等6个重点项目稳步推进。赴安提瓜和巴布达、牙买加实施“光明行”白内障义诊活动,帮助超过千余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向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神经医学派出短期专家组,提升当地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集中诊治疑难患者,打造了显微外科培训中心等长期交流合作平台。支持中医药海外发展,有序推进欧洲中医药发展和促进中心建设,在新加坡设立的北京中医医院明医馆发展良好,由最初的针灸科、心血管科、妇科3个专业扩展至针灸科、心血管科、妇科、皮肤科、消化科、治未病科6个,2018年接待患者2200余人次。以同仁堂为代表的中医药老字号加快海外布局,已在27个国家和地区开设各类网点终端140家,成为北京中医海外发展重要品牌。
在体育领域,围绕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的全过程,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国际体育组织在运动训练、赛事组织、场馆管理运行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交流。成功举办2018-2019世界壶联冰壶世界杯总决赛在京举办,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24支球队参赛,积极推动了“一带一路”国际体育合作交流,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国际冰雪赛事组织经验。成功举办2019年国际雪联中国北京滑轮世界杯,吸引了包括俄罗斯、蒙古等“一带一路”国家在内的共14个国家的131名男女运动员参赛,促进国际体育交流,积极展现“双奥之城”办赛能力及首都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赛、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沸雪北京世界单板滑雪赛、国际马术大师赛等重大赛事的国际影响力,以赛事活动促进文化交融。结合冬奥冬残奥会筹办,加快实施首钢滑雪大跳台、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改建、冬奥广场、首钢工业遗址公园高炉改造等项目建设,打造首钢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
五、服务企业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不断完善
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北京市积极对接国际市场和国际规则,加强与金融机构、国际组织、“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金融服务、知识产权、商事调解、投资平台等专业服务领域的务实合作,为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海外市场提供服务保障。
在金融服务方面,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今年1-7月,北京共与100个国家开展了跨境人民币业务,收付总额超4000亿元,同比增长近20%,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交易规模稳步增长。发挥国际资本市场低成本资金在促投资、稳增长方面的作用,积极引导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资信状况好、偿债能力强的企业发行外债,2015年以来,市属企业发行外债98只,发债金额326亿美元,重点用于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柬埔寨等“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能源等项目建设。
在法律服务方面,深化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成功举办2018“一带一路”知识产权高级别会议,组建中关村涉外知识产权服务业联盟及专家团队,开展共建国家知识产权海外预警项目和海外维权援助工作。国际仲裁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北京国际仲裁中心与维也纳国际仲裁中心签署合作协议,中非联合仲裁中心内罗毕中心正式揭牌。发挥“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的作用,多元化解企业矛盾纠纷,为“一带一路”建设风险化解和纠纷调解提供专业服务和智力支持。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建立起覆盖70多个国家190个城市、拥有235名各国调解员的在线调解系统,截至今年6月底,受理近500件民商事案件,调解成功率65%,服务成功案例包括中巴经济走廊卡西姆电站、俄罗斯克鲁奇金矿等重大项目通过优质高效的调解服务,努力打造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北京品牌”。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融商中心牵头建立的“一带一路”服务机制与全球合作伙伴达成新的合作意向,来自中国、巴西、英国、俄罗斯、德国等12个国家的23个机构和代表共同签署了“一带一路”服务机制北京倡议,各方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各自的专业资源与服务能力,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和智力支持。
在投资服务方面,截止今年6月底,本市已与境外组织机构合作建立36家境外服务中心,遍布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32个城市,行业涉及投资贸易促进、工业园区、文化交流、商务咨询、物流服务、地产租赁等多个领域;已与83个国家和地区的207家商协会和贸易促进机构签订友好合作协议,正式授牌覆盖20多个境外国家和地区12家非公经济发展服务基地,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做好服务。今年,本市还开展了首批“一带一路”双向投资服务平台遴选工作,为761工场(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四家服务机构进行挂牌,挂牌以来已为来自来欧洲、东南亚、非洲的26个国家(地区)的政府部门、商协会和企业提供了市场咨询、商事服务及纠纷调解等服务72项次。
6年来,北京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决策部署,积极融入、主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下一步,本市将继续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扎实推进“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为实现各地区共同繁荣而努力,为携手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北京力量,为国庆7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