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发改之声

工作动态

本市召开《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

日期:2023-04-13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4月12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我委会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务服务局、市高级法院等单位联合发布《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我委党组书记、主任杨秀玲同志出席发布会,介绍了本市优化营商环境阶段性进展成效、新一轮改革主要内容,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优化营商环境阶段性进展成效

过去五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等特大城市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要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政府转变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为目标,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全市上下坚持不懈、攻坚克难,压茬推出优化营商环境1.0至5.0版1000余项改革举措,集中力量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堵点难点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1.0-2.0版改革聚焦重点环节,突出在“减”字上下功夫。1.0版改革主要是对标世行营商环境10个评价指标,从“三精简、一公开”(精简环节、精简时间、精简成本、增加政策透明度)入手,着力推动审批服务事项和关键环节改革,取消、下放、整合市级审批服务事项比例达51.2%;推行多部门并联审批的“综合窗口”,70%以上事项实现只进一门、只跑一次。2.0版改革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国家18个评价指标,进一步“减材料”“减证明”“减跑动”,全面推行“一网、一门、一窗、一次”改革,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审批改革实现1天、1个环节办结,北京率先进入“1时代”。

3.0-4.0版改革重点在“拓展”“巩固”“提升”上下功夫。3.0版改革从重点环节拓展到12个重点领域,实现“由点及面”的转变,聚焦企业诉求和问题,推进重点突破,改革力度大大超过1.0和2.0的总和。特别是率先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构建起优化营商环境五大制度框架,巩固了先行先试改革的成果,在法治化轨道上推进分级分类审批、集中行政许可权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加快实施。4.0版改革率先出台“十四五”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规划,提出打造“北京效率”“北京服务”“北京标准”“北京诚信”四大品牌,改革向全领域全链条拓展。商事制度“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全覆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测合一”“多验合一”改革逐步成熟,审批服务事项压减一半以上;信用监管、非现场监管等一批创新监管方式落地。

5.0版改革重点在“更快”“更好”“更优”上下功夫。以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为牵引,更加强调助力“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加强调对助企纾困稳经济的支撑作用,以数字化引领、协同化推进、场景化应用为突破,大力推进智慧审批、智慧监管、智慧服务,跨境贸易通关时间较2017年压减75%以上,处于历史最佳水平;率先构建起综合监管制度体系,推进“6+4”一体化综合监管31个场景改革;98%以上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138个事项“跨省通办”、29个“一件事”场景落地;智慧税务精准推送优惠政策1747万户次,涉税业务网上办理率达99%以上。2022年,减税降费、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36项惠企政策实现“免申即享”,新增免减退缓税费超2000亿元。

通过5年多的改革,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二、6.0版改革的总体考虑和主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对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委市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提出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着力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始终保持首善之区营商环境领先地位。为此,坚持服务好企业,以解决企业的诉求和问题为导向,去年8月份本市就启动了6.0版改革研究,通过市人大、市政协、市工商联等多渠道召开400余场企业座谈会听取意见,整理形成300多条意见建议,同时通过12345企业服务热线、第三方调查报告等渠道收集千余条问题,这些成为了6.0版改革的重要内容。6.0版改革方案以公平竞争、市场准入、产权保护、信用监管等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主要部署了31个方面、237项改革任务,重点概括为“5311”,即优化5大环境,实现“3个一”关键突破,数字赋能推动“整体政府”建设,构建统一高效、多元参与的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体系。总体目标就是以更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大幅提升企业获得感,助力各类经营主体更好更快发展。

(一)以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建设为目标,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良法善治的法治环境、开放包容的投资贸易环境、便利高效的政务环境和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等5大环境,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现全面优化、整体提升。特别是6.0版改革首次把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系统谋划,围绕商事制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跨境贸易、知识产权等5个方面,提出27项任务,共同营造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优势。比如,进一步加强区域商事制度协同改革,推进电子营业执照三地互认互通,企业在跨区域迁移时税收优惠资质三地共认、无需重复办理;推进京津冀协同监管,实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首批8类公共信用信息跨地区共享,推动三地守信联合激励和信用监管联动;强化京津冀政务服务合作,新增19项“跨省通办”事项;支持三地海关大幅提高通关效率;推动京津冀知识产权全链条协同保护,加快三地中小企业专利技术供需对接,推动行政执法结果互认和信息共享。

(二)以“三个一”改革突破为牵引,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着力带动全链条审批、监管、服务整体优化提升。

一是全面推广“一业一证”改革,巩固和扩大行政审批改革成果,实现准入即准营。去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宾馆、电影院、美容美发店等20个行业开展试点。以开设电影院为例,由改革前需要34份申请材料、耗时23个工作日、分别办理电影放映经营、公共卫生、食品经营3个许可证,到改革后只需6份申请材料、5个工作日即可取得1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大幅降低企业开业筹备成本。今年,我们在总结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药店、餐饮店、便利店等40个场景推进相应改革,企业取得的行业综合许可凭证在全市范围互认通用,不断提升企业经营便利度。

二是推出更多“一件事”集成服务,实现多件事“一次办”,让企业群众办事体验感更好。去年,为更好满足企业群众办事需求,本市聚焦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涉及面广、办理量大、办理频率高、办理时间相对集中的政务服务事项,实行“一件事一次办”,先后推出义务教育入学、灵活就业、退休、企业开办、获得信贷等29个场景,取得了较好效果。比如,灵活就业“一件事”办理1.3万余件,办事人可以在线同时办理参保登记、续保、停保等6项业务,填报内容减少78%。今年,我们针对企业群众反映集中的高频服务事项,选取举办会展、大型演出和商贸促销活动、幼儿入园等20余个场景,进一步推行“一件事”集成服务,并全部纳入政务服务综合窗口,实现“全程网办”,申请材料一次提交、审批结果一次发放,大幅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

三是推动“6+4”一体化综合监管尽快落地见效,做到监管对合法经营“无事不扰”,对违法行为“无处不在”。着力破除监管执法体制机制障碍,构建规范高效的监管执法体系,提升政府监管效能,切实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多头监管、重复执法等问题。2022年,北京市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率先探索推进“6+4”一体化综合监管,系统运用风险、信用、科技、分级分类等6种监管方式,结合“一业一册”“一业一单”等4项基础制度,在餐饮、物流、养老等31个场景初步建立多部门协同综合监管体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对“七小”门店试点开展“6+4”一体化综合监管后,检查事项压减了66%,非现场检查事项比例达38%,受到店主的广泛好评。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6+4”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建设统一的数字监管平台,推动监管执法“一网统管”。针对餐饮、物流等与企业关系密切的40多个重点领域和场景,发布统一的综合监管合规指导手册,让企业一次性知晓全部合规经营要求,实现企业自主管理。同时,全面推广“一码检查”,规范部门检查行为,检查人员必须扫码开展检查、全程留痕;经营主体扫码可获取定制版合规经营指导手册,便利企业合法经营。

(三)以数字赋能推动“整体政府”建设,大幅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以数字化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广泛应用数字技术,促进政府治理流程优化和模式创新,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系统打造智慧政务、智慧监管、智慧口岸、智慧税务、智慧法院,大力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慧治”,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加快建设“京策”平台,重点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政策“找不着”“看不懂”“用不上”等问题,逐步实现行政给付、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全覆盖,推动更多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掌上办”“全程网办”“跨省通办”,不断提升企业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四)构建统一高效、多元参与的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体系,强力推进改革落地实效。一是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市委市政府“一把手”工程,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推进,坚持高位调度,强化组织实施,狠抓落地见效。二是发挥市人大、市政协、市工商联重要作用,建立常态化的沟通、督导、协商、推进工作机制,搭建广泛收集企业诉求和问题解决渠道,开展满意度调查。三是充分发挥优化营商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社会监督员、政务服务“体验员”、第三方机构、媒体等作用,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改革政策制定和落实情况监督。四是以市场主体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检验标准,启动“营商环境改革推广落实年”计划,继续开展局处级领导干部“大调研”“走流程”行动,主动发现、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打通改革和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让企业实实在在受益。


答记者问

记者:近期各级政府也围绕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推出了很多举措,请问北京的6.0版改革方案围绕企业服务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安排?谢谢!

杨秀玲:感谢您的提问。

服务好企业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优化营商环境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民营企业数量占整个市场主体的90%左右,在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几年,围绕着企业服务,北京主要有三个方面举措:

第一个是发挥12345企业服务热线作用。老百姓可能都知道,有事打12345。其实,我们中小企业有困难和问题的时候也可以打12345”。12345是一个号码两个热线,一方面是服务居民,另外一方面服务企业。这些年累计受理来电超过23万件,解决率接近90%,满意度达到93.8%。

第二个是建立“服务包”和“服务管家”机制。北京市搭建了市、区、街(乡)三级服务管家机制,解决一些跨层级、跨区域和跨部门的问题。2022年解决企业诉求2.3万项,办结率达到98.4%。

第三个是建立完善北京市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该平台具有“政策库”“服务库”和“数据库”功能,为中小企业精准画像,精准推送政策。例如,在帮助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2022年北京地区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到7782亿元,同比增长22%。这些年累计培育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6000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了588家,数量居全国各城市首位。

6.0版还将在服务企业,尤其是服务中小企业的路上继续前进。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要提升12345企业服务热线质效。大家都知道,老百姓的12345就是“接诉即办”,即百姓有所呼、政府部门有所应;未来12345企业服务热线将形成闭环,企业通过12345提出的所有问题,要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同时,要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赋能,让12345热线更有效率。

二是要进一步优化“服务包”“服务管家”机制。现在我们有“服务包”企业管理平台,企业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直接提出诉求,未来这些诉求要力争实现“全程网办”。

三是要建立基层企业服务网络。各相关部门通过数据共享联动,当企业一注册,就能进入到我们的服务视野,实现“注册即联系、联系即服务”。

四是要有效提升政策可获得性。首先从源头上,在政策制定过程当中要尽可能标准化,让企业看见政策就知道如何享受这些政策。当政策出台之后,采用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触达企业。线下就是要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政策解读窗口,线上要在所有政府服务网站开设政策专区,让企业更便捷地找到政策。北京将建立“京策”平台,主要解决企业和政策匹配度的问题,即通过大数据的积累,实现政策精准推送,能够让企业更快地找到政策。原来是企业找,以后要发展成给企业主动推送,实现“免申即享”。

发布会0413-2_副本.jpg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0413_副本.jpg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杨秀玲同志介绍相关情况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5号院

电话:010-55590088

邮编:101160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主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网站标识码:1100000011京ICP备0508492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