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9-21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已经市委、市政府审批印发,规划,安排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和措施,是对本市“绿色发展”各项任务的综合性、系统性部署。
一、关于规划的背景和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以筹办“绿色奥运”为契机,加快推进资源节约、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理念广为弘扬,“绿色北京”理念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节能减排工作走在了全国最前列。这就为“十二五”更高标准的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仍然很大,水资源短缺、交通拥堵、垃圾处理、节能减排等阶段性问题还比较突出,尤其是缺水问题已成为了制约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瓶颈,城乡环境质量与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为落实中央对北京市提出的“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当好标兵和火炬手,走在全国最前面”的要求,切实将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压力转化为绿色发展的新动力,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十二五”绿色北京建设,市委、市政府编制发布了“十二五”绿色北京规划。
规划紧紧围绕提升首都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个核心,紧扣“绿色发展”这个主题,把握“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把城市发展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深化、拓展以“绿色生产体系、绿色消费体系、绿色生态环境体系”为核心的全流程、全系统的区域绿色发展框架。
到2015年,要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内涵促降”的科学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集约、高效、生态型绿色城市发展新模式,打造成为生产清洁、消费友好、环境优美的绿色发展先进示范区,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奠定坚实基础。到2020年,把北京初步建设成为“生产清洁化、消费友好化、环境优美化、资源高效化”的绿色现代化世界城市。
二、规划更加突出系统打造绿色生产体系
围绕着“调结构、转方式、促循环”的工作主线,强化倒逼机制,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实施以降耗促发展的理念,努力形成绿色经济新格局。
一是更加突出创新驱动。突出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作用,推动科技北京与绿色北京的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二是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78%以上,比“十一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继续淘汰落后劣势产能,水泥生产能力控制在700万吨以内,比“十一五”末压缩产能300万吨以上。三是深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2000万吨以下,比“十一五”末减少700万吨,五环路内供热基本实现无煤化,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0%以上,比“十一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四是实施双控措施,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一方面控制消耗强度,突出抓好“内涵促降”,单位GDP能耗下降1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另一方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完成国家下达指标,能效水平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五是更加突出量水发展。把保障水资源安全和水生态安全作为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用水“三条红线”,着力将北京打造成为全国节约用水的示范区,万元GDP水耗下降15%,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5%,比“十一五”末提高15个百分点。六是着力提高资源综合产出效率。我市第一次提出资源产出率指标,“十二五”末比“十一五”末提高15%。七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首次提出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三、规划更加突出绿色消费的引领作用
立足首都特大型消费城市特点,围绕着与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交通、食品安全等领域,努力实现全方位、全流程的源头减量、过程集约与排放控制,调动政府、企业与居民等社会主体的广泛参与,将绿色发展作为先进文化的方向,促进人文北京与绿色北京的融合发展,努力引领文明消费新风尚。
一是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新建居住建筑在全国率先实施75%的节能设计标准,绿色建筑规模达到3500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末增加3300平方米以上,完成600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节能建筑占现有民用建筑的比例达到67%,比“十一五”末提高11个百分点。二是逐步构建立体化公共交通网络。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换乘体系完善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50%,比“十一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最远新城到中心城(五环路)的平均出行时间不超过1小时,群众出行更加便捷高效。三是着力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体系。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菜篮子”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量比2009年翻一番,确保六类重点食品安全监测抽查合格率在98.5%以上。四是大力推广绿色产品。实施白炽灯五年淘汰计划,淘汰白炽灯1000万只左右,“十二五”末全市范围内将禁销、禁用普通照明白炽灯。逐步强制推广二级以上能效标识的家电产品,大力推动节能环保产品进商场、入超市,市民更加容易购买质优、价廉的绿色产品。五是更加突出政府机构率先垂范,建立完善公共机构能耗水耗统计体系,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推动实施无纸化办公,加强公务车用油日常管理,公共机构单位面积能耗比2010年下降12%。六是推进绿色消费城市试点建设,广泛树立绿色典型,着力打造绿色城市发展典范。
四、规划更加突出深化宜居环境建设
围绕减少污染排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主线,强化整体推进和系统实施,着力打造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的生态宜居新家园。
一是着力强化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淘汰老旧机动车40万辆,可削减氮氧化物排放1万余吨,力争2012年在全国率先实施机动车国V排放标准及相适应的车用燃油标准。二是提高污水处理水平。完成中心城污水处理厂向再生水厂升级改造,实现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8%,比“十一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提高再生水品质,主要指标达到Ⅳ类水体标准;实现42个重点镇污水全部集中处理。三是基本建成“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在山区,完成40万亩荒山绿化和5.5万亩废旧矿区生态恢复,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40%,比“十一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在平原,新改建12万亩通道绿化带,完善一批绿色生态景观走廊,推进第二道绿化隔离带提质增效,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7%,比“十一五”末增加4个百分点;在城区,完成3万亩代征绿地绿化,打造南中轴森林公园,全面建成第一道绿隔郊野公园环和11个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新增百万平米立体绿化。四是全面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和水平。逐步构建“2+7”回收网络,实现社区物资回收站点100%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55%,比“十一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能力达到3万吨/日,比“十一五”末增加1.3万吨/日,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处理需要;垃圾焚烧、生化处理、填埋比例由“十一五”末的1:1:8优化为4:3:3;餐厨垃圾实现单独收集,处理能力达到2900吨/日,比“十一五”末增加2300吨/日。
五、规划更加突出绿色发展机制保障
规划进一步突出了绿色发展的利益机制建设,强调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机制改革创新,增强社会自觉参与的内生动力,形成社会各主体共建共投共享的利益分担机制,切实增强绿色发展保障能力。
一是突出强化标准建设,努力使北京成为绿色发展先进标准创制“引领者”。二是把能源消费总量、用水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产业项目审批的重要前置条件,强化源头控制。三是强化落实节能减排考核评价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地区、部门和重点企业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四是加强能力建设,建成“1+4+N”节能监测服务平台,建立区县节能监察执法队伍,健全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统计体系和调查体系。五是落实激励政策,设立绿色发展产业基金,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发展碳金融。六是大力培育市场,广泛推广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等节能新机制,积极开展碳交易,争取全国碳交易中心落户北京。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深化能源、水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区域合作。积极倡导绿色文化,继续办好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览会,壮大“绿色北京”建设志愿服务力量,共同推进“绿色北京”发展。
北京市能源与经济运行调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英建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