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7-18 来源:北京晚报
超大城市如何在资源环境压力和“寸土寸金”的束缚中发展经济,是北京面临的时代之问。
曾经熙攘喧嚣的服装批发市场蜕变成金融科技、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区,京南交错纵横的“名医路”勾勒出“中国药谷”的版图,一颗颗“超级种子”正在创新中心孕育、生长……连日来,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的脚步,记者深入园区和企业,感受减量发展的北京如何在舍与得之间不断释放高精尖产业的活力。
动批转型独角兽落户
清晨时分,小汪快步走进北京动物园正对面的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开启忙碌的一天。午休时间,小汪喜欢在大厦内一段百余米的阳光长廊散步。走廊尽头,一幅“白泽迎溯”创意雕塑,讲述着这座建筑的前世今生。
新动力金科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倩告诉记者,雕塑采用5840米丝绒线和1000个衣架,勾勒出了中国神兽白泽的图样,一方面纪念这里作为服装批发市场的前身,另一方面,白泽形似中国版独角兽,寓意金科新区能够吸引、孕育出更多的独角兽、上市公司、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
正如这幅雕塑的愿景,金科新区核心区自2021年对外亮相以来,依靠位于金融街与中关村之间“黄金地段”的硬条件,以及享受“金科十条”等优惠政策的软实力,引来一大批优质企业,其中不乏独角兽的身影。
截至目前,金科新区已引入头部或重点金融科技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166家,注册资本金超过1100亿元。其中,网络安全代表性企业奇安信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以网络安全“零事故”的表现出色完成保障任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科技货运平台的福佑多多,是2022年的新晋独角兽。此外,还有云粒智慧等20家企业入选北京市“专精特新”名单。
老动批蝶变为金科新区,正是北京减量发展的缩影。近些年,北京累计疏解和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约9000公顷,建设提升便民服务网点7700余个。疏解更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近10年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2年的65.6%。
孕育前沿创新“超级种子”
前沿创新的“超级种子”,源源不断地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诞生。截至2022年,中心与国内外大学联合实施前瞻性项目208项,其中包括10余项世界首创成果。目前,已有139项成果实现转化,培育硬科技企业105家,其中上市企业9家,年销售收入约110亿元,总估值约1800亿元。
优质的“超级种子”从何而来?中心既是“伯乐”,也是“园丁”。作“伯乐”,中心不仅有“专家之眼”,也靠“市场之手”。“先由顶尖科学家、大学老师和中心研究所成员提出项目建议,推选出的项目会交给一支市场化的知识产权基金来做决策。”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介绍。
选定“种子”后,中心又成了“园丁”。“前期的实验室工作由大学承担,到了中试环节,就会由中心研究所组成一个跨学科团队进行支持,通过公布创新技术招募团队、将技术嫁接至已有公司等多方式实现转化。”王茤祥告诉记者。
在创新中心的一间间实验室里,“超级种子”们正在加速成长。在超分辨精准诊疗实验室里,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姜杉正与同事们进一步完善超分辨显微镜项目。这一成果源于北京大学陈良怡团队在超分辨成像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姜杉坦言,如果没有中心的介入,可能不少类似的科研成果在顶级期刊发布论文后就将使命告终,“因为大学的实验室往往不具备将成果进一步转化的条件和资金。”
但当陈良怡团队的科研成果成为中心选定的项目后,经过两年时间培育,项目已实现转化。如今,售价500万元一台的昂贵机器正以每周一台的速度销往全球各地,订单还在不断增长。
“中国药谷”托举医药新突破
华佗路、思邈路、时珍路……京开高速以西,南六环以南,一条条以名医命名的道路交错纵横,串联起一个千亿级产值规模的产业园——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经过20多年发展,这里已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医药健康专业园区,并托举一批高成长性企业不断取得自主创新突破。
“2021年,园区对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贡献率超过40%。”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管委会副主任高海月告诉记者,园区内,以生物制药、创新化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探路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的“药谷模式”。
今年4月,产业园区内的华科精准自主研发生产的磁共振监测激光消融系统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款由中国企业研发且唯一在国内获批上市的应用于脑部的磁共振监测激光消融治疗系统。目前,这套系统已在全国完成了超过400例手术。
类似华科精准这样的高成长企业纷纷聚集大兴生物医药基地,涌现出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桑枝总生物碱片、人工麝香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