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9 来源:“1039调查团”微信公众号
路桥、城市道路桥、轨道交通高架桥……一座座空中道路,实现了城市平面路网向立体交通的转变,在城市交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们附属的桥下空间却往往被遗忘、被忽略。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仅五环内(含五环)就有近80万平方米,相当于110个足球场的桥下空间。如何重塑这些城市“被遗忘的角落”?
桥下“灰色空间”问题多
4月6日上午11点多,雍和宫桥下东侧的东城交通支队执法站外的十几个停车位已经停满车,但仍不断有车辆排队准备进入,东向西方向唯一的左转车道被堵得排起了长队。经常路过这儿的车主方先生对此十分无奈。
方先生:“我在这已经堵了快半个小时了,基本上每次从这儿过都得堵个20分钟到半个小时,这边有个执法站,停车场的入口就建在桥底下,感觉这个位置设置得不是特别合理。”
紧邻北京南站的开阳桥下,有5000多平方米的桥下空间,北京公联洁达公路养护工程有限公司孙广站坦言,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是“角落里三轮车能摞三四层,几百辆事故车,还有大量找不着主人的‘僵尸车’”的状态。
孙广站:“停放了约400辆罚没车辆和事故车辆,主要包括机动车,还有两轮摩托车,还存在大量的杂物,也是存在重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记者走访了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等多个桥下空间发现,乱停车、闲置、脏乱差,甚至摆放集装箱私自居住等问题层出不穷。中央美院教授侯晓蕾看来,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之一是高架桥在设计之初对桥下空间的合理规划就存在缺失。
侯晓蕾:“高架桥的规划设计当时只是考虑了桥体以及桥体上方机动车的通行情况,忽视了桥体的下方以及周边环境衔接的问题,忽视了它的慢性交通。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很多高架桥对周边进行了割裂,造成了很多路径不通,或者可达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单菁菁认为,城市桥下空间到底能不能用,谁能用,怎么用,谁来管,如果这些问题缺乏明确指导,势必造成使用无序的乱象。
单菁菁:“管理方法不明确,到底管到什么程度,它是否是合理的符合全市要求的,其实在市级层面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权属单位也不明确,很多地方建完了以后或者围栏一围以后,经过历次变化,这个地方到底谁管也不清楚。”
疏解整治初见效
2021年开始,桥下空间整治列入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的专项任务,率先将原来管理使用权基本掌握在养护单位或者环卫、公交、交管等城市保障单位手中的二环路桥下空间移交给东城区、西城区和丰台区,由所在区负责管理。今年,还将组织完成三环路、四环路桥下空间移交属地管理工作。这样一来,各区可以通盘考虑和规划区域空间,进行有效管理和执法。东城区城管委市政设施科科长张庆山说,去年共接收并整治了19处桥下空间。
张庆山:“去年进行了简单的初步整治,包括保证安全整洁有序,桥下一些乱线、飞线等设施安全整治,包括完善安装了一些监控设施,原来的一些堆积物清理出去。现在也明确了上面是行业指导,下边是属地管理,整个流程更好了,有标准有措施。”
目前,全市已有108处桥下空间整治完成。
扫码入场、智能识别抬杆、整齐明确的标志标识……4月6日上午9点30分左右,古先生将车顺利停进了东城区小街桥下的停车场,用时不过3分钟。在附近工作了10多年的他说,以前这桥下停车混乱,还有不少僵尸车,想要找个停车位可没这么容易。
古先生:“以前不好停,没地儿停,很多僵尸车,周边根本就找不着停车的地方了。现在规划得挺好的,都画着线,现在来了以后就基本上都能停。”
同样感受到这个停车场变化的还有家住附近胡同里的王先生。
王先生:“我们这块那时候的停车特别麻烦,尤其像我们晚上下班回来根本就没地儿停,我们就到处找停车位,快的话也半个小时、40分钟。这桥底下对我们这些外面的社会车辆开放了以后,特别好,回来以后我往这一停。第一安全上我放心,第二时间上给我省了很多,特别方便。”
北京建工市政路桥养护集团市政工程八处副经理杨东锋介绍,2800平米的桥下空间面向社会提供95个停车位,还引入了智慧停车管理系统。
杨东锋:“周边停车的需求非常大,之前管理上可能会有一些疏漏,停车位比较混乱,有的可能会停进来以后长期不走,就像僵尸车一样。所以我们把这个停车场进行了备案,正规运行起来,通过改造,比如说场地、电子车辆识别系统、护栏等。软件方面,加大对我们的人员进行培训,完善我们的管理系统,梳理了工作流程,实现了错峰停车。”
南二环开阳桥下如今也已焕然一新,整洁宽敞的停车场里施划了上百个停车位,车辆停放整齐。北京公联洁达公路养护工程有限公司孙广站说:
孙广站:“现在主要作为社会公共停车场使用,对停车场的整体环境进行了全面治理,清理了僵尸车,对破损路面进行了修复,对栏杆进行了清洗,重新施划了车位标线,补足了消防设施,整理了用电线路,对桥下空间规章制度制作了展板,时刻提醒桥下空间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丰台区去年完成了二环路26处桥下空间整治。今年还将对涉及三环、四环、六环、京港澳高速等多条交通要道的94处桥下空间进行整治提升。
拓展桥下空间新功能
除了停车,桥下空间的新功能也在研究和拓展中。东城区雍和宫桥、西城区天宁寺桥已被列为北京桥下空间再利用“样板工程”试点,两处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设计方案均编制完成。北京市发改委疏整促专项办综合处处长刘力表示:
刘力:“今年我们要继续推进457处桥下空间的环境秩序整治,目的是让桥下空间更加安全整洁有序,特别是天宁寺桥、马坡桥等5个桥下空间,在完成环境秩序整治的基础上,探索试点利用的方式,因地制宜地织补城市公共服务功能,让桥下空间景观美起来、亮起来,品质提升起来,努力打造成为城市的金角银边。”
东城区雍和宫桥将全面优化桥下交通组织,将停车场出入口由桥下中间区域调整到路侧,最大限度减少对动态交通的影响。东城区城管委市政设施科科长张庆山说,今年还将同步疏解东城交通支队执法站。
张庆山:“把执法站疏解走,将会增加20个车位左右,届时将有90个车位,停车的空间更多了。我们还会做人车分流,专门给行人在桥下留出来行走的一个通道,同时我们也准备加装一些充电的设施,保证电动汽车来了有电可充。”
西城区天宁寺桥有25000平米的桥下空间,目前主要用于周边单位停车、公交场站、环卫工作站以及封闭的历史遗留桥体等。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交研中心高级工程师陈琳介绍,未来这里将结合周边交通、百姓需求,历史文化特色等,改造提升为4个具有不同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的分区。
陈琳:“分成了4个区,A区主要功能是运动活力,B区是滨水休闲园区,C区是现状环卫的提升,D区是做一个文化创意区。这里以后会有一些体育设施,比如说篮球场,因为这个地方桥下空间净高比较高,大概有8米左右,还会安排一些儿童活动区,比如说弄个滑梯或者小秋千之类的。改造以后还会把二环护城河的景观廊道的滨水慢行空间和桥下的空间联通。”
科学规划先行,有效管理跟进
今年,市规自委将出台本市首个桥下空间利用规划设计导则,明确桥下空间提升利用的原则、路径和模式。参与《导则》编撰的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莫飞说,《导则》分为适宜性评估、功能植入、一桥一策、落地实施等四个阶段,将让桥下空间利用有“标准”可依。
莫飞:“规划设计导则先明确了什么样的桥下空间可以用,用做什么用途,它明确了桥下空间利用规划设计的技术规范,指导技术人员,包括管理和建设者,在适宜的技术方法和工作路径下,开展桥下空间的提升利用工作。同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方法,还引入了公共服务功能,公共配套以及体育文化休闲的功能,这是一个创新。”
中央美院教授侯晓蕾建议,统一标准之外,在提升改造桥下空间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评估,分为全面更新、微更新和无需更新的不同类型进行设计规划。
侯晓蕾:“第一个层面,就是要避免每个桥都是花特别大的代价去做整体的全面更新,或者是说过度更新。第二个层面就是要更加注重它慢行交通的衔接,桥下空间和它的附属空间,基本属性还是交通性质的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整体的衔接和织补都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第三个层面就是要充分进行公众参与,我们才能够决定这个空间的具体属性。”
侯晓蕾认为,全面更新的空间需要满足安全性、可达性,并具备足够的空间,而交通安全是桥下空间更新的首要考量。目前,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正牵头制定《城市道路桥下空间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桥下空间使用行为。市城管委也将督促各区政府的桥下空间环境治理,确保空间环境动态整治。各属地管理单位也试图在具体管理办法上寻求新的突破。东城区城管委市政设施科科长张庆山表示,正在研究推出桥下空间管理准入、退出机制。
张庆山:“下一步桥下空间的管理我们在研究具体的措施,也在思考建立完善的准入、退出机制。不能因为我以前用了就永久使用,如果说达不到要求或者管理出现混乱,应该整治而不整治的情况下,我们也在思考着建立一种能够退出的机制,激励桥下使用单位更好地去管好桥下空间。”
莫飞指出,改造提升后的桥下空间可持续发展,应从运营可持续及生态可持续两方面入手。
莫飞:“运营上的可持续就是建议比如咖啡馆、社区的服务配套、体育设施等引入市场化的力量来参与,把整体的运营保障和经济自循环起来。第二个就是生态环保,我们在设计理念里面一直倡导环保性和低碳化,良性发展。”
重塑“被遗忘”的桥下空间是现阶段大城市土地集约开发、激发城市公共空间新活力、缝合交通阻隔的创新方式,它的改造提升不应被割裂,而应与周边的交通、其他城市空间、百姓需求等结合整体考量,由政府多部门与百姓、企业齐心共进,久久为功,才能真正点亮城市“灰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