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08 来源:微信公众号“1039调查团”
2022年1月4日,距离北京冬奥会倒计时一个月,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2021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到33微克每立方米,达到35微克每立方米的国家二级标准。与此同时,臭氧(O3)浓度也实现达标,至此,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于建华介绍,2013年北京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首都的蓝天底色更纯,含金量更高。
于建华:“2021年,北京市优良天数达到288天,占比78.9%,接近八成;较2013年增加了112天,相当于2021年的优良天数比2013年多了将近4个月。” 在蓝天显著增加的同时,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发生频率、峰值浓度、持续时间都明显下降。2021年出现重污染日8天,比2013年减少50天,降幅高达86%,夏季、秋季PM2.5重污染基本消除。各项污染物浓度都显著下降,尤其是PM2.5取得突破性改善。 于建华:“2021年,PM2.5年均浓度首次达标,较2013年降幅63.1%,平均每年下降7.9%,远超过发达国家城市同期下降幅度。” 二十多年来,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机动车保有量、能源消耗都明显增加。与之相对应的,是大气环境中各项污染物浓度的持续下降,改善速度之快,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联合国环境署表示,在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北京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堪称城市典范。 二十多年治污之路 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无法毕其功于一役。 1998年,北京市拉开大规模治理大气污染的序幕。从1998年到2012年,大规模改造燃煤设施,升级更新机动车排放标准及油品标准,严抓公交、出租、邮政等重点行业车辆更新换代。 2013年,北京开始执行新修订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聚焦PM2.5的大气污染防治战役全面打响。北京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围绕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等,提出84项重点措施,每项任务都细化明确任务要求、完成时限和责任单位。北京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回想起曾经的监测数值,颇为感慨。 马军:“首次的监测开始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对PM2.5、臭氧等六种主要污染物进行每小时监测和发布。记得当年第一个月均值都在上百微克每立方米,2013年全年均值是89.5微克每立方米,日均值意味着平均每天都是污染天。” 之后的五年,是北京大气治理历程上力度最大、措施最丰富、战线最广泛的五年。2017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降到58微克每立方米,圆满完成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达的60微克每立方米的任务。从2018年开始,北京市持续开展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让蓝天常驻,成为北京市民的期盼。 市民:“记得小时候,冬天北京的天都是灰蒙蒙的,现在经常能看见蓝天白云了,晚上也能看见星星月亮,天空很清澈。” 市民:“最近两三年,蓝天指数的确是增加了。尤其是今年冬天,好像入冬以来没有一个雾霾天。” 磨砺始得玉成。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于建华回顾,北京连续实施16个阶段大气污染控制措施、清洁空气五年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和“一微克”行动,朝着目标,一个台阶接着一个台阶往上迈。 于建华:“2004年,二氧化硫率先达标;2019年,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氮达标;2021年,PM2.5和臭氧达标。” 科学、多元治理的“北京经验” 2014年2月25日到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提出,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彼时,雾霾困扰着这座城市,呼吸新鲜的空气成为很多人最简单、最直接的愿望。 北京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城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体系,解析PM2.5来源,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搭建首个重型柴油车在线监控平台。利用卫星遥感、走航、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精准快速识别扬尘、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构建了“智慧+环保”监管新模式。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对北京的科技治污水平给出了较高的评价。 贺克斌:“北京的科技治污在全国走在前列,这点也同时得到了国际社会和联合国的高度肯定。应该说,北京市目前形成了一套多方法结合、多证据耦合的科技评估系统。” 北京市成立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健全督察机制,深入开展生态环保督察考核追踪问效;强化法治保障,制修订大气类地方性法规;坚持标准引领,发布修订41项大气类地方标准,促进治理技术突破和管理机制创新;充分发挥经济政策鼓励作用,累计出台清洁能源改造等70多项经济政策。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来现余表示,能源结构的调整,对北京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发挥了关键作用。 来现余:“通过压减燃煤、增强设施能力建设,基本实现城镇地区清洁供热,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近十年来,全市煤炭消费量由2012年的2179.6万吨下降到不足150万吨,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25.2%下降到不足1.5%。压煤措施对PM2.5直接减排贡献占五成以上,对二氧化硫减排量贡献占八成以上。” 改善空气质量,成为所有人空前一致的目标。北京治理移动污染源,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2021年底,北京市新开9条段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783公里。调整地面公交线路、新建轨道交通远端换乘停车场、改造慢行系统;推动货物运输“公转铁”、运营车辆“油换电”。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吴世江介绍,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公交车占比已经超过五成。 吴世江:“2021年,全市完成公共交通客运量53.5亿人次,绿色出行成为市民首选。运输和车辆结构优化,也从源头减少了交通行业污染物排放。” 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实践者。区域联防联控联治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连续五年共同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统一重污染预警分级标准,协同应对重污染天气,实现了区域空气质量的同步改善。 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回望北京空气质量达标之路,是一条驰而不息、砥砺奋进,向人民交出蓝天答卷的赶考之路。但在当前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超出环境容量的情况下,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指出,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仍然存在。要实现长期稳定达标,仍需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贺克斌:“随着北京市本地的减排潜力逐渐收窄,周边减排对北京市改善的贡献比例应该会逐年增加。“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深化区域联防联控,特别是在秋冬季的攻坚治理阶段,出现不利气象条件的时候,要完成‘基本消除重污染’这个任务,联防联控联治的作用会发挥得越来越重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社会凝心聚力参与,实现了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全面改善,群众的蓝天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当前,冬奥会举办在即。首都的天蓝了,水绿了,北京用这样的蓝天碧水欢迎四海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