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9 来源:今日头条
从脏乱堵的胡同变成红墙白塔、竹影婆娑的舒适步行街道,从功能单一、缺乏设施的小微空间变身适合全年龄共享的活力空间……北京市发改委今天(12月9日)透露,从2017年至今,本市已征集开展了三批65个城市公共空间提升试点项目,其中25个已建成开放,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
75岁的魏大爷在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胡同住了60多年。早上10点多,他把自行车停在胡同里划定的停放区,走进旁边的菜市场买菜。说起现在胡同的变化,他感慨不已。
魏大爷:这条街道原来电线乱七八糟,私搭乱建、乱停乱放。在现在这个位置上,原来小汽车、装货的车全在这摆着,管不过来,现在线埋在了地下,这砖地好像跟王府井街道是一样的。环境、厕所卫生、交通搞得挺好的,很高兴。
红墙白塔,干净的天际线,170多年的老门扇,传统四合院老砖墙,舒适的步行街道……改造提升后的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呈现出和谐有序又和而不同的胡同风貌,更新项目负责人钱新鹏介绍:
钱新鹏:这个项目实施规模实际上就是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两条胡同,全长600米。主要对胡同市政基础设施、景观环境、交通,建筑立面进行了整体梳理和提升。分别实施了架空线入地、市政基础雨污水管线疏通和优化,同时结合区域交通,对这两条胡同进行了调整,现在西岔是单行,东岔改为人行道路。胡同停车通过积极地引导,做居民工作疏导,避停乱停乱放。在改造空间的时候,设置一些设施,避免停车无序的情况。下一步,开展微停车的治理提升,同时看看周边停车资源进行整体统筹考虑。胡同还增设了一些休息的座椅和绿植。
东城区光明西里小区常住人口约有1万人,小区西侧京沪铁路沿线一块面积约760平米、光秃秃立着一个篮球架的空地是居民们散步、健身最近的去处,但设施简陋、安全隐患、噪音扰民等问题困扰着大家。
居民:平常老年人带小孩都到这边来,人很多的,有几个凳子就好了,可以休息一下。
居民:挺简陋的,有人来打篮球我们就得躲那边。
作为正在立项的小微尺度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这里明年开春就将启动施工,5、6月就将建成,免费开放。龙潭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周斌说:
周斌:想把这个地区打造成一个全龄的活动场所,保留现在的篮球设施,在篮球场四周建起彩色铁网,用于隔离行人和打球的人员,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在入口处准备铺一条通行道路,给居民行走安全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在篮球架北侧开辟出一个供老人、儿童休闲的场所,加入居民的一些参与,比如说绘制一些彩绘的图画。这块紧邻京沪铁路线,这个空间打造好了以后,也是进京印象工程的一个亮点。增加便民的座椅,增加一些彩叶树木、开花树木,在视觉上是一种享受。
城市公共空间,承担着市民生活、交通、文化等多项功能,是城市风貌和品质提升的关键内容。从2017年市发展改革委启动“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至今,已征集开展了三批65个城市公共空间提升试点项目,其中已有25个建成开放,另有27个项目已获批复正在加快实施。市发改委投资处副处长史毅表示:
史毅: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以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公共空间改造、滨水慢行系统完善等为重点,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的多功能有机融合和联动提升。 同时我们要继续做好百姓身边公共空间的营造和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