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05-23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的协同是最大的协同。”四年来,一批又一批加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移民”,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让“协同”的理念深入人心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战略工作,要把蓝图变为现实,需要京津冀地区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来推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近期调研中发现,四年来,一批批从北京来到河北、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移民”,打破以前惯有的“一亩三分地”思维,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使得“协同”理念深入人心。
2018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的开启之年。下一步,如何提升支持安居乐业的“城市成色”,补齐河北公共服务短板,京津冀“人的协同发展”正在路上。
疏解承接需要“两只手”有机结合
位于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的北京生物医药园,是沧州承接的一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目前已经签约医药企业113家,其中北京药企85家,竣工7家,试生产3家。
“承接项目不是‘捡到篮子里就是菜’,而是引进一个项目、形成一个产业集群。”沧州市发改委协同办副调研员兰丕禄说,对矢志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京津冀三地而言,北京产业有序疏解“刚需”,承接地能否接得住是协同难点,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有机结合。
兰丕禄介绍,生物医药产业园落户沧州,是上百家北京药企从5家候选承接地中投票“投”出来的。根据要求,化学原料药制造须在2017年底前全部退出北京。渤海新区石化产业基础较好,医药企业过来后,上下游企业在园区内聚成循环产业链,比“单打独斗”更具竞争力,毗邻的黄骅港还可提供装卸、仓储便利。
另一方面,为引进北京的医药生产企业,沧州打破政策壁垒,按照两地“共建、共管、共享”的思路建设,探索实行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方式,即入园企业保留“北京身份”,药批文号等部分管辖权仍属北京,有力保障了入驻药企的商业品牌和产品质量。
从“地缘相近”到“人缘相亲”
2015年7月,为更好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市与河北省启动了为期5年的互派干部挂职工作。这些身处协同发展一线的挂职干部讲,异地挂职交流,让两地心理距离越拉越近。两地干部加深了解,增加互信,为协同发展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过去“一亩三分地”的顽固思想自然被打破。所以,协同发展更重要的还是人的协同。
来自北京市丰台区的“80后”干部吕震乾,是第一批京冀挂职干部,此前在河北承德挂职市发改委副主任。“挂职之初仍有‘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但一切都在变化。”吕震乾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挂职后考虑事情时甚至会首先站在河北的立场上,“一盘棋”的思想已经在脑海中牢固树立。
对于不少河北干部而言,来北京招商都遇到过令人心酸的经历。“人头不熟、门不好找、话不好说”,常让一些干部望而却步。在吕震乾看来,挂职交流让双方的沟通更顺畅。“‘跑办对接’是来承德后听得最多的一个词语。到承德挂职后,政府将我们15名挂职干部分成5组,我们就承担起与北京区县主动对接的任务。”
2016年11月,此前在北京市发改委就职的李宏宇挂职曹妃甸,任京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宏宇告诉本刊记者,来曹妃甸一年半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招商,“我们使出浑身解数,利用以前资源和渠道了解企业疏解动向。可以说,只要有一点信息,就会主动去北京对接。”
2014年7月,京冀签署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确定将曹妃甸建成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城市功能疏解的战略功能区。跟李宏宇同期挂职曹妃甸的共有13位北京干部,分别来自北京市国资委、住建委、教委、经信委、卫计委等核心部门。
“原来互相不了解,共同推进工作时流程和节奏相异,现在有了一批既了解北京情况、又了解河北情况的干部,就能做到知己知彼。”李宏宇说,他们挂职干部团队和曹妃甸区的同事组成7个赴京招商小组,与有疏解搬迁需求的企业洽谈,逐一对接,在他们的努力下,不少北京项目在曹妃甸落户。
据统计,由示范区管委会挂职干部牵头联系来曹妃甸考察的北京企业已达200多家,50多家企业已达成合作意向。其中,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和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共同打造的低碳节能产业园,目前有10余家企业即将落户。
2017年9月,这13名北京挂职干部获得唐山市首届“市长特别奖”。李宏宇代表挂职干部将20万元奖金捐给“希望工程”,设立了唐山市“京冀协同发展圆梦贫困学子助学基金”。李宏宇说,挂职时间是有限的,协同发展是无限的。
采访中,多位受访河北干部说,从这些挂职干部身上可以深切感受到,他们交出的成绩单不仅仅是项目的对接和产业的疏解,还有他们的思想、行动,将长久地影响身边的干部、群众,这笔财富将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分立器件及集成电路设备研发生产的中创燕园公司,创始于北京,2016年底入驻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基地。公司工程师郭坚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之所以落户保定,一是保定距离北京近,二是主要看中这里的“中关村元素”。
随着协同发展的推进,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口像郭坚一样从北京流入天津和河北。采访中,他们都表示,希望三地政府能在社保、就医、子女入学和参加高考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政策,这样更多人才才能扎根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