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9-11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记者 方芳 武红利)日前,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吉宁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规划建设与产业发展工作进行调研。他强调,城市副中心在抓好规划建设的同时,也要解决好发展问题,运河商务区要聚焦高端服务业,加快推动产业发展,打造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精尖经济结构。
运河商务区位于五河交汇处,是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总面积17.48平方公里,目前基础设施已陆续交付使用,产业项目全面开工建设。陈吉宁先后来到新光大中心、保利大都汇、富力运河十号等项目现场,实地了解项目开发建设进展。随后,他又来到华电通州运河商务区能源系统建设项目,听取商务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情况的汇报,详细了解冷热电三联供项目建设和服务保障商务区有关情况。该项目预计于2018年全部建成,将为商务区提供采暖、制冷、生活热水、电力等多种能源供应服务。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陈吉宁对通州区的工作予以肯定。他说,通州区在城市副中心建设、疏解整治、大气污染治理、创建文明城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面临新的任务与挑战,要牢牢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北京要发展,而且要发展得更好”的重要指示,一手抓规划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以对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找准产业定位,推动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城市副中心产业定位的重点项目顺利落地。
陈吉宁指出,要进一步明确运河商务区功能定位。按照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运河商务区将建成以金融创新、互联网产业、高端服务为重点的综合功能片区,是承载中心城区商务功能疏解的重要载体。市委书记蔡奇今年蹲点调研副中心建设时对运河商务区功能定位也提出明确要求,重点培育引进总部和金融,产业培育要朝高端走,走向高精尖。下一步,通州区和市相关部门要立足城市副中心定位,聚焦高端服务业,用好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再次升级的政策优势,进一步深化细化运河商务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找准金融发展方向,加强与西城金融街、朝阳CBD对接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又要与其错位发展,积极推动金融创新业务板块落地;主动探索扩大利用外商投资,吸引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培育有创新活力的成长性总部。要严格项目引进准入管理,提高门槛,充分考虑全要素生产率,确保真正的高精尖项目落地。
陈吉宁要求,要高标准规划建设运河商务区,按照中央要求和新版城市总规,认真规划好每一寸土地,及时调整区域规划,做好优质资源的预留和统筹,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空间规划、建筑功能、施工标准要与产业定位相协调,建筑的模式、样态、风格要做好对标,提高标准,突出水城共融,多出精品工程;加快基础设施项目等关键节点建设,抓紧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高与商务相关的公共服务水平;做好商务区及周边办公、商务与居住空间建设统筹,完善职住平衡。
陈吉宁强调,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打造好通州的营商环境优势。要建立市统筹、区主责、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体制机制,着眼国际国内高精尖企业,主动对接,积极推介,营造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加快建设城市创新中心,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管理创新和转型升级;通过“放管服”,大幅提高投资审批效率,持续改进政务服务;统筹规划好公共空间和服务配套,大力吸引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进入,做好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加快补齐百姓身边的便民商业网点、公共服务设施和绿色空间。
相关新闻 顺义首轮服务业开放试点已完成95%
北京青年报讯(记者 王斌)近日,顺义区召开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工作动员部署会。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首轮实施方案确定的两年期38项试点任务,目前已完成36项,完成率达95%,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目前,顺义区已经制定了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深化方案。36项任务清单中,92%属于改革内容。据了解,在新方案中,优势领域开放措施有所增加,推动与支撑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密切相关的服务业优势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全面推动京津冀联动开放。
孕育出八大服务业新兴业态
顺义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一年多以来,产生8项新兴业态,形成6项体制机制创新。据顺义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顺义孕育出的八大服务业新兴业态中,外资控股飞机维修公司签约落地、以版权为标的物开展融资租赁,在全国均是首例。
另外五个新业态,包括全国首家民族特色文化版权保护与展示交易中心、北京市首个“智能汽车园”、北京市首架经营租赁飞机、北京市首批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北京市首家综合保税区进口商品直营中心等,均在顺义落地或者挂牌运营。
创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顺义区创新的体制机制还包括:创新国内最大“航材共享”平台监管模式、率先应用北京市“双积分”信用平台管理模式、率先试点北京市审批登记备案系统“协同互认”管理模式、率先试点北京市境外投资备案“便捷化”管理模式。
据顺义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首轮实施方案确定的两年期38项试点任务,目前已完成36项,完成率达95%。在北京开放试点形成的42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中,顺义区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占3项,业态创新上占2项,做法创新上占1项,推出4个最佳试验案例。
新一轮方案助推京津冀联动开放
为了推进首轮示范成果带动产业聚集、推广复制、质量提升,引领带动全区服务业转型升级,目前顺义区已经制定了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深化方案,推动服务业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在总计36项任务清单中,3项属于开放措施,进一步拓展开放的宽度;33项属于改革内容,占总体任务的92%,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
顺义区还将全面推动京津冀联动开放,包括探索京津冀区域“单一窗口”互联互通,推进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实现京津冀地区相关口岸过境免签政策联动。推进新兴产业跨区域融合发展,科学规划跨境电商监管场所,鼓励京津冀电子商务产业园、跨境电商孵化器等对接,推动企业互助、物流配送网络互动。
内存聚焦七大优势领域 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
去年5月,顺义区获批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区,成为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自贸区等区域开放形式,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主要聚焦产业开放。试点批复以来,顺义区依托天竺综保区、临空经济核心区、中关村顺义园科技创新区三个重点功能区,聚焦七大优势领域,在航空服务、智能新能源汽车、科学技术服务、地理信息服务、文化贸易服务、国际商务和旅游服务、金融服务等优势领域开展扩大开放。
顺义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区建设,与“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相结合,腾出空间将首先用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高端化、国际化项目落地,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另一方面,通过服务业扩大开放,引入国际高端要素,实现地区产业的“腾笼换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