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发改之声

工作动态

体制求变 城市管理告别“九龙治水”

日期:2017-06-05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记者 信娜)从环境整治、垃圾处理、背街小巷治理,到煤、电、油、气、热的运行管理,很多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都装在这个几乎无所不包的筐里。

  对于北京这样一个人口超过2100万的特大城市,城市管理更是压力山大。任何一个细小环节掉链子,都有可能带来大问题。

  过去五年,北京兼顾“里子”和“面子”,在提升城市保障和管理能力上下功夫。以垃圾处理为例,北京新建、改建各类垃圾处理设施42座,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提高4倍,生化处理能力提高50%,全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超60%,原生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为实施清洁空气计划,北京大力推行煤改气,2012年全市天然气用量仅为92亿立方米,今年预计增至175亿立方米,4大热电中心也已全部完成煤改气,全市清洁能源供热比例已超90%。从2013年到2016年,城六区500条背街小巷环境得到整治,一改过去脏、乱、差的面貌。

  为与新的城市管理理念相适应,去年7月,市城市管理委挂牌成立,成为统一的城市管理主管部门。由此,北京城市管理也从专业化精细化向综合管理迈进。市城市管理委主任孙新军说,此举旨在通过城市治理体系改革来推动城市治理能力提升。

  北京垃圾焚烧能力五年增4倍

  北京正北,昌平区百善镇和小汤山镇交界处,阿苏卫循环经济园的焚烧车间内,机器轰鸣。这里计划建成国内第一座数字化清洁环保垃圾焚烧发电厂。

  6月2日,细雨蒙蒙。作为阿苏卫项目运行筹备的负责人,崔文光在现场查看工程建设情况。空气中隐隐透出一股酸腐味儿。崔文光解释,这是附近垃圾填埋场垃圾发酵的气味,将来焚烧发电厂运行后,就没味儿了。

  今年年底,这座占地面积135公顷的全垃圾处理园区将正式投运。北京环卫集团华源惠众公司市场开发部部长赵彩霞说,东城、西城以及昌平区的生活垃圾都将送到这里分类处理,整个项目包括一个日处理3000吨生活垃圾的焚烧发电厂,日处理3000吨陈腐垃圾的筛分厂,以及一个日处理1200吨残渣的填埋场等。

  “这里的烟尘、氮氧化物等各项指标都远低于国家标准。”崔文光说,之前的项目都是满足国标的,现在要求要比国标低,他们就得使出120分的力气。崔文光说,比如安装精度更高的机器,误差需要减少到平时的一半,“操作要更稳当,有时候甚至得上百次微调才能达到要求。”

  最近几年,北京垃圾产生量增长很快,去年已经达到平均每天产生2.38万吨生活垃圾,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2100吨。按照这个速度,2020年,北京生活垃圾日均产生量将达到3万吨左右。

  为应对垃圾快速增长,北京正在加紧布局垃圾处理设备。

  市城市管理委固体废弃物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以来,北京共新建和改造了42座垃圾处理设施,包括亚洲规模最大的鲁家山生活垃圾焚烧厂、朝阳区循环经济园焚烧二期、海淀区大工村生物质能源发电厂等。

  该负责人透露,目前北京垃圾焚烧能力比过去增加了近4倍,从每天2200吨增加到9800吨。到2018年底,北京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将达2.4万吨/日,基本满足本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需要。

  背街小巷整治,标准“史上最严”

  如果说垃圾围城是各个大城市都必须面对的共同难题,对于“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的古都北京来说,有个难题有它独特之处,那就是背街小巷的治理。

  蔡颖从事城市管理已20余年,在她的印象中,北京对城市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自己也越来越忙了。

  2012年,蔡颖调任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办事处从事城市综合管理,那时提到环境整治,主要就是建筑外立面修复、设施维修、路面维护等等,“可以说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这两年,蔡颖的工作内容和以前不太一样了,她用“寻根溯源”形容这样的变化,“原来基本不碰的私搭乱建等违法行为,现在都得先剔除。”

  工作难度随之大幅增加,过去一次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蔡颖起码要跑5到8次,往往耗时20多天,“得多次沟通,得到居民理解。”记忆中,蔡颖最多一次与相关方沟通了20多次,一趟一趟做思想工作,讲北京市的整体政策。

  今年4月,蔡颖成为东城区缎库胡同的“巷长”,她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原来每个巷子都有社区联络员,我们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大的街道,对小巷关注不够。”蔡颖说,现在自己成了“巷长”,这条胡同不论什么事,自己都得操一份心。

  背街小巷治理,正在成为城市管理中的“重头戏”,街巷长则是治理背街小巷的责任主体。2017年4月初,《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公布。自2017年起,北京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对1674条背街小巷实施整治提升。其中,2017年完成567条、2018年完成615条、2019年完成492条。

  和之前的整治有所不同,此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标准提高到“十有十无”,包括无乱停车、无私搭乱建、无开墙打洞等刚性要求。市城市管理委环境整治处处长闫剑锋介绍,这次新增治理开墙打洞、违规经营等内容,可以说把能想到的标准全都写进去了,整治标准“史上最严”。

  北京燃气日供气量近1.5亿立方米

  能源日常运行管理,同样是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一环,煤、电、油、气、热,事关百姓生活,缺一不可。

  大李曾在北京燃气密云分公司工作多年,从2011年至今,他印象最深的便是北京连连攀升的用气量。每天早上9点,大李会准时打开当天的调度日报。数年如一日,早已成为他的习惯。20多个大大小小的数据,他早已烂熟于心。“哪个数据有变化,数据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些都在脑子里面。”大李说。

  在他的印象中,有一个数字在几年内迅速上升,那就是天然气的用户数和用气量。2011年,密云地区燃气用户数仅3万多,年用气量1000多万立方米。如今用户数超过7万,年用气量过亿立方米。

  五年来,北京市燃气总体用量也不断攀升。根据统计,北京年均燃气用量增长率约为15%。到2016年底,北京市天然气用气量达到160.68亿立方米。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天然气消费城市。

  在大李看来,这与北京清洁空气计划,进行煤改气不无关系。北京燃气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16年,北京市累计为85个村接通了天然气,涉及3万余用户。2017年,还将继续为300余个村接通天然气。

  调度日报的数据大多平稳,很少会出现被大李称为“跳跃性”的变化。除了每年11月15日,冬供开始。这个时候,用气量会猛增。他举例,比如,北京平时日用气量约为2000万方,冬天最高日用气量则达到1.1亿方,相差约5倍。

  用气量的变化大多在大李的意料之中,偶尔,会出现应急情况。例如,2015年冬供期间,北京曾两次启动燃气供热“限量保供”。

  大李回忆,早上接到上级指令,晚上开始限供。整个一天,神经都紧绷着,需要连续与筛选出的限气企业沟通协调,“有时,需要连续沟通四五天。”

  不过,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大李说,2016年供暖季,没再出现限量的情况。“我的感觉是,气源越来越充足,风险越来越低。”

  北京燃气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五年已完成陕京三线、大唐煤制天然气管线、宝坻-香河-西集联络线,以及唐山曹妃甸LNG接收码头、储罐等一系列长输管线及设施。目前,上游气源向北京市的最大日供气能力由9600万立方米提高到1.44亿立方米。

  北京市供气能力也逐渐增强。上述负责人介绍,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城市天然气管网2万余公里,共有8座接收门站,设计日接收能力2亿余立方米。

  城市管理改革解决“九龙治水”

  城市管理越来越细,体制之变势在必行。

  在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柴文忠看来,专业的城市管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效率较高,剩下的“痼疾顽症”则需要多个部门协调解决,如垃圾分类、渣土车管理等。

  去年7月,北京市城市管理委挂牌成立。在保留原市政市容委职能范围的同时,将市里多个部门与城市运行管理相关的职责一并划归,比如市发改委的煤、电、油、气管理,市商务委的再生资源回收等。新增环境卫生设施处、能源运行管理处、电力煤炭管理处、加油(气、电)站综合管理处及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处。

  柴文忠认为,这次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主要确定了城市管理主管部门。他以渣土车管理为例,渣土车的管理涉及11个部门,如园林、水务、交通等,怎么协调各个部门,还要在横向上构建协调机制,以解决“九龙治水”问题。

  柴文忠说,此次改革,还将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调整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强化其管理职能。据他介绍,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主要是个统筹协调平台,以定期召开会议的形式,研究解决需要多个部门配合的问题,发挥议事协调作用。

  ■ 访谈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新军 城市管理要啃骨头接山芋提水壶捏散沙

  新京报:北京城市管理机构调整,主要有哪些变化?

  孙新军:这次改革一个是把发改委的煤、电、油等能源日常运行管理,煤炭、电力等行业管理,以及充电桩等建设运行管理职能并入。这样基本上在能源管理上形成体系,相当于把煤、电、油、气、热统一管起来,打通全体系的能源运行管理,而不是分散的。

  成体系的管理还有生活垃圾方面,之前再生资源管理在商务委,这一次把再生资源也管起来,形成全系统管理。其实废弃物里面也有一些再生资源,之前两家各管一个,比较乱,现在统一起来。

  再一个是环境卫生方面,把水务局和园林绿化局的河湖周边和绿化带内的管理职能划过来,整个环卫系统也统一起来。这三个方面是改革后统一起来的职能,把和城市管理相关联的部门统一起来,防止运行过程中的交叉和扯皮。

  新京报:之前的城市管理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进行机构改革?

  孙新军:城市管理的问题,需要综合协调。之前我们的管理中所谓的科学化和专业化,都是“越管越精”、“越走越细”,导致条块分离,忽略了城市管理中的区域、块状管理。

  这一次改革,进一步完成了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的结合,并突出管理的综合性,形成管理的合力。多部门共同合作,也能解决之前管理分散、“九龙治水”等情况。

  新京报:具体如何解决“九龙治水”,提升城市综合管理能力?

  孙新军:城市管理不能大到无边,有些职能界限明显,边界清晰的,如环境卫生等,归入城市管理委员会这个篮子里。有些交叉极大的,如乱停车,既是环境问题,也是交通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归到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这个筐里,去协调解决。

  相比之前的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此次机构调整多了“管理”二字,定位、职能也有所调整,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的办公室现在仍设在我们委。

  新京报:北京饱受“大城市病”困扰,城市管理有何特点?主要难在哪里?

  孙新军:城市管理委主要负责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总结下来,主要有四个特点:一个是啃骨头,尤其要啃难啃的骨头;第二是接山芋,还是烫手的山芋。我们是躲不掉的,必须接,比如背街小巷环境治理,很容易反弹;第三个是提水壶,哪壶不开提哪壶,比如垃圾分类,搞了十几年仍然效果不佳;最后一个是捏散沙,要把各个方面统筹协调起来,捏起来像一个球,一松开就会散掉。

  相关新闻 阿苏卫生活垃圾焚烧厂年底建成 本市过去五年新建4座生活垃圾焚烧厂 焚烧能力增加近4倍

  北京青年讯(记者 王斌)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从市城市管理委获悉,阿苏卫生活垃圾焚烧厂将于今年年底建成,目前设备安装量已接近80%。过去五年,本市新建成4座生活垃圾焚烧厂,焚烧能力由2200吨/日增加到9800吨/日,增加了近4倍。此外,随着一批天然气门站的建成投产,北京市的燃气供应得到了更充分的保障。未来两至三年内,北京市天然气门站数量将达到13个。

  焚烧厂烟气排放严于欧盟标准

  昨天上午,北青报记者来到昌平区百善镇和小汤山镇交界处,这里是正在建设的阿苏卫循环经济园。爬楼梯至余热锅炉车间的13.5米平台,不少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安装焚烧炉及配套设施。据项目总工程师崔文光介绍,阿苏卫生活垃圾焚烧厂自2015年9月开始施工,目前土建已经完工,设备安装量接近80%。“一共有四台焚烧炉,建成后每天可以焚烧约3000吨垃圾,预计今年12月可以建成投产。”

  针对人们曾经担心的焚烧垃圾产生有害气体的问题,崔文光表示,该焚烧厂的烟气净化采用一套综合处理系统,烟气排放能够达到“欧盟2000”、国标、北京市地标中的最严格值。北青报记者在现场展板看到,一些主要污染物的设计排放浓度,如烟尘、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24小时均值均严格于国家标准。

  二噁英的排放浓度则控制在每立方米0.1纳克以内。“经专家调研,这座3000吨规模垃圾焚烧厂的二噁英产生量,还比不上一家200人规模的烧烤店所产生的二噁英。”崔文光形象地说。另外,阿苏卫生活垃圾焚烧厂还配备了两台30兆瓦发电机组,预计年发电量可达3.5亿度,其中超七成并入电网,为居民及社会供电。

  五年来垃圾焚烧能力增加4倍

  据市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五年是北京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历史上最快的五年。新建、改建各类设施42座。其中,新建成4座生活垃圾焚烧厂,焚烧能力由2200吨/日增加到9800吨/日,增加了近4倍。同时,生化处理能力提高了50%,全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超60%,原生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过去五年,全市还完成了16座垃圾卫生填埋场全密闭改造工程,以及高安屯填埋场、六里屯填埋场、半壁店填埋场、西田阳填埋场、南宫堆肥厂、大屯转运站等6座垃圾处理设施渗滤液处理系统升级改造,新增渗滤液处理能力1720吨/日,渗滤液处理设施处理能力达到7950吨/日;粪便处理能力达到6200吨/日。“这些设施的建成投产和升级改造,极大地增加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并且优化了生活垃圾处理结构,提高了生活垃圾资源化水平,提升了环境污染控制力度。”该负责人表示,预计到2018年底,本市的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将达到2.4万吨/日,基本满足本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需要。

  本市将建成13个天然气门站

  离开阿苏卫循环经济园,北青报记者又来到昌平区马池口镇白浮村南的北京燃气集团西沙屯门站。这座门站已于2014年底投产,设计高峰每小时供气量为200万立方米。五年来,北京市燃气供应规模逐年大幅攀升,年均增长率约为15%。到2016年底,全市天然气用气量达到160.68亿立方米。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由“十二五”初期的14%提高到“十二五”末期的29%。

  西沙屯门站是北京北部的重要天然气气源,接收陕京三线北京中石油西沙屯末站来气。据北京燃气集团高压管网分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焦建瑛介绍,这座门站的建成投产,为缓解北京供气紧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解决了昌平、海淀北部等区域的用气需求。据统计,2015年,西沙屯门站为北京供应天然气8.7亿立方米,去年增加到13.5亿立方米。今年截至5月底,就已达到8.8亿立方米,预计到年底,全年供气量将比2015年翻一番。

  近年来,北京燃气除了西沙屯门站投入使用以外,还有北石槽门站、西集门站、阎村门站相继投入使用。据介绍,随着清空行动计划进一步开展,未来两至三年内,还将有密云门站、延庆门站、城南门站、大灰场门站将会陆续投入使用。届时,北京市将有13个门站,分布在东西南北,为北京市的燃气使用提供有效的气源保障。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5号院

电话:010-55590088

邮编:101160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主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网站标识码:1100000011京ICP备0508492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