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1-03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根据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将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3大通道为主轴,到2020年,基本实现京津石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0.5小时至1小时通勤圈。
《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发布一年来,京津冀三地联手,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京津冀三地产业版图正在重构,朝着“理顺京津冀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的方向发展。2016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描绘出的蓝图正一步步变为实景。
交通骨架撑起“一盘棋”
京津冀“一盘棋”,交通是“骨骼”。随着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民航先行一步,京津冀机场全面管理一体化;以治理“断头路”为抓手的高速公路网一体化加快推进;作为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络的组成部分,轨道上的京津冀也日臻完善。
日前,北京至唐山铁路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这条建设工期四年的交通“大动脉”从位于北京通州潞城镇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出发,经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天津宝坻,抵达河北唐山。在京津冀版图上,京唐城际建成后将使北京、唐山两地路程缩短到1小时以内,使唐山地区快速融入“首都一小时经济圈”。这是继民航、公路、海港之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又一里程碑。
如今,无论是北京、天津,还是河北石家庄,以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地铁为支撑的轨道交通网日渐成型。包括高速公路、高铁在内的京津冀三地间“四纵四横一环”综合交通布局也将形成。届时,张家口到承德到秦皇岛,石家庄过衡水、沧州到黄骅和天津以及承德到邯郸高铁相连成网。
通过大规模建设实现“硬”连接的同时,京津冀三地交通领域的“软”协同也在推进。京津冀交通领域率先建立三地应急联动工作机制。2016年12月15日,由北京市应急办、北京市交通委会同天津、河北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的京津冀冰雪灾害天气交通保障应急联动综合演练举行。这次演练是京津冀三地冰雪灾害天气交通保障联动机制建立后的首次演练,对于提升京津冀协同应对交通突发事件能力、建立健全京津冀三地交通一体化应急联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环保协同筑起绿色屏障
自2016年12月15日起,最新修订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正式实施。此番修订最大的亮点,是按照环境保护要求,京津冀统一了预警分级的标准。比预警标准更早统一的,是环保部门的联合执法。通过京津冀三地开展联动执法,打击企业偷排偷放、超标排放、弄虚作假等环境违法行为,对查处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进行曝光。
产业转移承接走向深入
10年前,首钢离开北京,在河北曹妃甸填海造地建设了一座新钢城。2015年首钢京唐二期正式开工,新钢厂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占三分之二以上。同时,注重统筹产业转移承接与去产能任务,推动京唐二期完成产能置换。
“我们正引导北京城六区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向郊区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向津冀梯次疏解外移,京津冀区域产业升级转移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北京市京津冀协同办常务副主任王海臣表示。
按照北京的疏解成绩单,2013年以来,北京累计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341家。2016年前10月,北京共清理淘汰一般性制造业企业335家。目前,北京完成调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场117个,共调整疏解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产业跨区域合作不断推进,首农集团、金隅集团、京东方、中芯国际、曙光等一批北京企业在天津、河北布局,初步探索出整体搬迁、总部—生产基地、产业链合作等多种产业对接模式;中关村与天津宝坻、河北保定、秦皇岛、承德等地合作共建园区顺利推进。2016年1至10月,北京企业对天津、河北投资的认缴出资额分别同比增长46%和81%。
按照规划,京津冀地区正以曹妃甸区、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张承生态功能区、滨海新区4个战略合作功能区为主体,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宁河京津合作示范区等一批特色园区为支撑,推动区域内相关产业升级转移。以多个创新社区为支撑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将在2018年初步形成。
随着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提速,三地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深度融合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