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发改之声

工作动态

腾笼换鸟 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日期:2016-04-06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本报记者 曹政)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京华大地上,时时处处上演破茧重生。“买电脑、买手机就到中关村”,曾引以为傲的广告语正彻底发生扭转,五年间,中关村西区的电子卖场面积由43.4万平方米降至15.06万平方米,调整后的空间被拿来发展科技金融等高精尖产业。

  京津城际铁路与东五环交会处,290公顷的土地曾是华北最大的石材集散地,但从2013年底,这里打响瘦身健体的“主动仗”,原来的市场彻底拆除换绿。混乱得让人头疼的大红门地区批发市场疏解一直未停,根据计划,将在明年底基本完成市场疏解,区域内所有仓储物流业态将外迁转移。未来这里转变为以服装时尚文化为特色的功能区,满足广大市民需求。……

  北京“大城市病”的深层次根源在于功能过多、过于集中,带来人口过度集聚,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大、城市运行成本高、经济社会各种要素处于“紧平衡”状态。万象更新始于春,北京正扬帆起航开启“十三五”时代,“大城市病”就是首先要着手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近日发布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被列为第一个重大任务,首先提出了优化城市区域功能布局的总体方向,然后对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出规划安排。

  因地制宜  古城焕发新活力

  城六区以占全市8%的面积,承载着59%的常住人口和70%的地区生产总值;这里有63家三级医院,占到全市三级医院的71%;有高校65所,占全市高校的73%……

  数字背后,是一个大难题:如何让城市各个区域的功能更加合理和优化?记者注意到,《规划》首先就专门提出来要优化城市区域功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解释,这就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底线,以优化首都功能配置为主线,明确不同区域在服务保障首都功能中的定位和任务,进一步推进各类区域差异、集约、联动、协调发展。

  城六区资源过度集中,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关键区域。对于城六区来说,就是要专门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使其成为“四个中心”功能的主承载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重要区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东、西城区,“十三五”规划已经指明方向:要推进老城重组,优化调整行政区划,强化政治活动、文化交流、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等服务功能。

  分别来看,东城区、西城区将实施301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提升项目,老城区平房院落修缮改造、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也是重点;朝阳区、海淀区则是走内涵、集约、高效发展之路;丰台区、石景山区城市功能将优化完善,为首都核心功能提供承载空间。

  更大范围内的平原地区,即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以及房山区和昌平区的平原部分,这里要增强功能承载能力。“这一地区有了吸引力、承载力,才能更好地做好承接的工作。”这位负责人说,这一地区要发挥区位条件优、发展基础好的优势,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承载力,从而缓解城六区功能过度集聚的压力,逐步解决城市发展不平衡问题。

  平原以外的山区,是北京的一块宝,这里要做的则是强化生态涵养能力。把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放在第一位,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因地制宜提升旅游休闲等服务功能,建立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特别是山区范围内的新城,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为导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环境优美、规模适度、宜居宜业的新城。

  疏解求存 “瘦身健体”力道不减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十三五”时期,北京将重点疏解四类非首都功能,即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专业市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

  在一般性制造业方面,近期目标也已经确定。按照“三个一批”分类处理:首先是就地清理淘汰一批,到2017年全市要完成退出1200家污染企业的任务;其次是对于有条件通过结构调整、技术改造,进而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项目,转型升级一批;同时,对于有经济带动作用的产业项目,通过区域对接合作,转移疏解一批。

  其实,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一盘大棋,不仅惠及北京城六区以外的新城和小城镇,更在河北、天津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疏解之后的北京城意味着有更多的空间,这些疏解腾退空间主要用于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改善老百姓生活条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以及适量置换成聚人少的高精尖业态;着力“补短板”,弥补城区现有的不足。比如安排建设中心城区亟须的停车场、绿地,市民生活亟须的超市、便利店等设施,保障百姓在首都的生活更加便利。

  人口调控 控规模、降密度、调机制

  北京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人多,于是,加强人口调控已势在必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给记者拿出来这样一份数据:2015年,本市常住人口达到2170.5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2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7.9%。“十一五”时期,本市常住人口年均增加84.8万人,年均增速5%。“十二五”以来,常住人口年均增加41.7万人,年均增长2%,年均增量和增速分别较“十一五”时期回落43.1万人、3个百分点,但是仍然处于增长态势。

  如何解好人口调控这道大题?“十三五”期间,本市将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坚决遏制人口过快增长,使得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此外,也将严控城六区人口规模,逐步降低人口密度,推动城六区以外的平原地区有序承接疏解功能和人口,促进职住协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针对不同区域建立有利于人口调控的公共服务及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

  其实,人口调控的问题仍需疏解助力。“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要实现城市功能、产业升级、人口布局三个方面的统筹。”这位负责人分析,城市功能要优化提升,产业布局也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和空间的调整,留下“白菜心儿”,把“白菜帮子”去掉。而与此同时,“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也将会带来人口空间布局的变化。

  行政副中心 打造成协同发展桥头堡

  扩建通州中心主力水厂,建成广渠路二期、观音堂路通联中心城,实施凉水河生态修复工程,在恢复延芳淀湿地公园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北运河湿地公园,引入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建设三甲综合医院,推动通州市民文化休闲活动中心等一批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桥头堡,通州的一项项规划正逐步落地成真。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行政副中心的建设,要确保到2017年市属行政事业单位部分迁入取得实质性进展,带动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及公共服务功能转移,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示范区。

  行政副中心的建设会不会走向“摊大饼”?记者注意到,规划纲要专门提出来,要根据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优化组团式布局,避免过多功能聚集;严格控制增长边界,实现与中心城和周边地区的有效生态隔离,避免集中连片;实施精细化、智能化的城市管理,全面提升副中心城市品质。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规划》突出绿色、宜居、人文、智慧发展,注重创业就业与居住功能均衡,对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精细化管理市行政副中心进行了统筹考虑。其中,在环境方面,要把基础设施、水生态廊道和大尺度生态空间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服务方面,则是加快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布局上,会严格控制增长边界,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的功能统筹,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5号院

电话:010-55590088

邮编:101160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主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网站标识码:1100000011京ICP备0508492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