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3-22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医改向前迈出了一大步。3月16日,北京市政府公布《北京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方案》不仅规定北京将探索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还明确提出,要让医务人员逐渐流动起来,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前不久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原副部长黄洁夫在就“号贩子”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曾表示,医改的两大关键,一是医院体制,一是人才流动。而随着北京市医改方案的出台,可以说,我国从2009年启动的新医改进行到第七年,终于逐渐逼近核心。
医改一直致力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但在寻医问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困境。近年来频繁见诸报端的医患矛盾,显示出医疗资源的供给已经陷入总体供不应求、分配极为不均的恶性循环之中。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医疗资源紧张的大城市病症状十分突出。
医疗资源不流动就是一潭死水,而要让医疗资源流动首先要让医务人员流动。医务人员的自由流动,不仅是他们权利的回归,也让医疗资源的更高效配置成为可能。医生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不仅有利于公立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也有利于破解民营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困局,更可突破多点执业和分级诊疗等改革瓶颈。
如果说全国的医疗资源是一盘棋,只有让医务人员流动起来,这盘棋才能走活。人机大战面前,人脑输给电脑意味着人工智能的进步;但人和制度的角力,没有理由甘拜下风,因为制度始终要为人服务。
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医疗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不是政府卸责的借口。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作用,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方案再好,核心也在于落实,作为医改的相关方,无论医院还是政府,都要履行责任,才能释放改革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