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8-01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投资北京洽谈会现场
市发展改革委委员杨旭辉发布政策
政策发布咨询会现场
7月31日,在第五届投资北京洽谈会上,市发改委委员杨旭辉发布了《引进社会资本推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并就方案出台的主要宗旨、政策要点、试点项目以及组织实施做了简要介绍。主要内容如下:
一、主要宗旨
概括来说,两句话:“让深化改革出更大红利,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老百姓。”具体说:
一是本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上升到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次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推出市场化建设试点,是针对实际问题找出的一个结合点和突破口,为的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政府部门作为项目需求方,社会投资人作为供给方,双方以经济合同为纽带,建立平等共赢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
二是把握首都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完善首都城市功能的客观需要。当前,本市城市建设管理进入了实施精细化管理阶段、社会建设管理进入了加强服务管理创新阶段,正在全面提升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水平。特别是本市已经连续开展了十个阶段缓解交通拥堵工作,今年又集中推出了大气治理、污水处理、垃圾消纳等3个环境建设行动计划。现在政府要做的,就是深刻把握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高度契合新阶段新需求,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把各方面的需求和供给“串起来”,“搭好平台、明确规则”,努力在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形成公平透明、体系完善、成熟稳定的制度安排,通过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三是大力改善民生和建设首善之区的必然要求。
目前,一方面在本市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情况下,环境、交通、人口、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问题凸现。另一方面,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化。客观上要求我们“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增加供给、改善服务”上趟出新路。这次推进试点工作,为的就是创新体制机制,在制度设计上积累经验,营造更加良好的投资运营环境,要让企业有更多实现增收的市场机会,最终是要让百姓得到更全面、更专业、更优质、更贴切的公共服务,努力让发展改革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
二、政策要点
(一)总体思路。
首先,坚持产业化经营、市场化建设的基本方向。
对具备一定经营条件的市政基础设施领域,打破垄断,开放市场,凡是市场主体能够承担的,由市场主体承担。放开增量、盘活存量,建立和完善投资、建设与运营市场化体系,切实为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创造条件。
其次,把握理顺职责、改革体制的关键环节。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企业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建设和运营中的职责,企业履行公共产品生产经营职责,政府履行公共产品公益服务职责。改革市政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建设和运营体制,通过政府投资、财政补贴、价格体系的相互协同,完善企业合理投资回报机制。
第三,明确分类推进、试点先行的工作节奏。
一方面,根据重点行业经营特性,分类设置市场化建设模式,系统制订政策保障体系,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
另一方面,围绕“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任务,选择条件成熟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先行先试,不断总结完善,推动公共资源由政府引导性配置改为市场竞争性配置。
(二)主要措施。重点说领域、机制、路径三方面。
领域方面:坚持增量存量并重的原则。对增量项目,经营性领域依法放开建设和经营市场,积极推行投资运营主体招商,政府不再进行直接投入;准经营性领域以PPP、股权合作等方式,通过投资、补贴和价格的协同,为投资者获得合理投资回报积极创造条件;非经营性领域可采取捆绑式项目法人招标等方式由社会投资人组织实施,也可由政府回购或购买服务。
对存量项目,通过委托运营、股权出让、融资租赁、基金引导、整合改制、技术资源合作、后勤社会化等方式,加大引入社会资本进行专业化运营的力度,不断扩大产业化经营规模。
机制方面:主要是建立投资、补贴与价格的协同机制。简单说,就是通过“减”、“压”、“补”、“增”,多渠道地完善投资人合理投资回报机制。其中,“减”,就是通过合理的政府投入,企业投资减一部分;“压”,就是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投资运营公开透明,企业成本压一部分;“补”,就是通过财政运营补助转为购买服务,企业收入补一部分;“增”,就是通过结合行业特性,依法依规配置企业一定土地开发权,以及符合监管要求的广告、商铺、冠名等经营权,企业经营增一部分。在这里还要解释一下,我们搞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市场化,并不是把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全部推给市场,政府有标准、规范和安全的要求,在某些方面还会进行合理投入,也就是说,既支持投资人获取合理回报,营造良好经营环境,又保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优质足量供给,做到服务“不缺位”,实现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共同促进。
路径方面:坚持公开透明、公平择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保障,一个是做到信息公开,重大公共项目建设信息会提前向社会公布,各类技术经济指标和经营标准,也会及时向社会公布,让感兴趣、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能参与竞争。另一个是规范招商方式,严格按照特许经营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公平择优地确定社会投资人。
(三)试点领域。包括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综合交通枢纽、污水处理、固废处置和镇域供热等6个领域。
轨道交通:新建线路,主要采用PPP模式;在建线路,采用“股权融资”或“股权融资+委托运营”模式;已开通线路,可采用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股权转让等方式进行盘活。
城市道路:对符合规定的国道等重要普通公路及城市快速路,可采用BT模式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项目,按市场化原则综合建设与公共交通相关的经营设施。
综合交通枢纽:对于周边土地资源丰富的枢纽项目,在交通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将公益性的交通枢纽和经营性开发作为整体捆绑实施的一体化建设模式,通过项目法人招标或土地带条件招标等公开竞争方式,确定综合开发单位。
污水处理:新建再生水厂按照“企业建厂、政府配网”的原则,主要实行BOT方式。在建和已建成的新城、镇乡污水厂,可采取委托运营或TOT方式,在一定区域内实现规模化运营。
固废处置:新建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处理设施项目,主要以PPP、股权合作等方式建设;新建建筑垃圾处理设施项目,主要采取企业直接投资方式建设运营;新建转运站、填埋场、渗沥液处理厂、粪便处理设施等非经营性项目,可采用社会投资人出资建设,政府采购并分期付款的方式;在建和已建成项目可采用TOT或委托运营方式。
镇域供热:热源由企业以BOT模式投资建设,一次管网原则由区属专业公司投资建设,二次管网由产权单位建设。热网系统由委托运营商运营、管理和维护,实行规模化经营。
(四)基本政策。
主要包括土地使用、价格政策、投资回报、市政设施配套、基本技术经济条件、政策调整与协议变更等关键政策。此次我们进行了分类细化设计,凡是不需要公开竞争和深入谈判确定的内容,凡是反映行业共性规律和基本要求的内容,方案中都清晰地摆出来,为社会资本进入提供公开透明、清晰可操作的制度框架。具体内容请大家看文件,下午相关部门还将结合项目与大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三、试点项目
结合“十二五”规划,此次6个领域共推出试点项目126个,总投资3380亿元,拟引进社会资本1300亿元。其中:
轨道交通领域,12个项目,首期地铁14号线等3个项目引进社会投资约490亿元,后续地铁7号线等9个项目引进社会投资约390亿元。
城市道路领域,国道110二期等3个项目,引进社会投资约60亿元。
综合交通枢纽领域,7个项目,首期苹果园交通枢纽拟引进社会投资约30亿元,后续北苑北、望京西、通州核心区、丽泽、北苑、奥体南区等6个交通枢纽拟引进社会投资超过50亿元。
污水处理领域,79个项目,首期郑王坟再生水厂等10个项目拟引进社会投资约80亿元,后续新城、镇乡再生水厂共69个项目拟引进社会投资40亿元。
固废处置领域,11个项目,首期海淀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能源发电厂等4个项目拟引进社会投资约32亿元,后续首钢建筑垃圾处理厂等7个项目拟引进社会投资约30亿元。
镇域供热领域,13个项目,首期门头沟区斋堂镇镇区供热工程等7个项目拟引进社会投资约5亿元,后续顺义区高丽营镇镇区供热工程等6个项目拟引进社会投资约5亿元。
目前,首期试点项目市场化模式已基本明确,方案已基本成熟稳定,有关部门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会结合项目推进情况和后续储备项目的成熟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并对具备条件的项目,择机滚动纳入后续市场化建设计划。
四、组织实施
在组织机构上,市、区两级政府已经成立了推进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市场化建设运营工作协调小组,并按试点领域组成6个专门工作小组,统筹协调和指导市场化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工作。
在责任主体上,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区县作为实施责任单位分头落实,公布行业标准,开展特许经营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招商、谈判等关键工作。
在政策落实上,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及市行业主管部门,将逐个与项目社会投资人磋商落实方案,并持续细化完善政府投资体制,细化落实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在建设条件上,区县政府保障市区项目场地建设条件;土地、规划等政策管理部门,将按照已经细化的支持标准,对市场化建设项目优先配置资源和办理手续。
在督查促进上,督查和绩效考核部门将加强工作落实情况的跟踪,确保将实施方案落到实处。
杨旭辉委员表示,最近全市正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试点过程中,将坚持密切联系基层、联系企业、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根据试点开展情况深入总结、及时完善、做好服务,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