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07-25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近年来,我委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加大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用于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安排力度,确保汛期防洪排水安全。目前已累计投入120亿用于重点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一、重点治理 完善全市防洪排水格局
几年来,北京市大力加快重点水务工程、西郊砂石坑雨洪调蓄工程、立交桥区积水点治理、中小河道治理等建设,不断完善本市防洪排水格局。北京市中心城区防洪排水设施格局是“西蓄、东排、南北分洪”,“西蓄”指充分利用西郊砂石坑、玉渊潭湖调蓄玉渊潭以上洪水,减少下泄量;“东排”指疏挖东部下游河道,使中心城区排水通畅;“南北分洪”指通过南、北护城河将中心城区洪水分别向南部凉水河和北部坝河、清河分洪,减少洪水对市中心区的威胁。
2012年以来,本市还加快了全市中小河道治理、中心城下凹式立交桥泵站改造等工程建设。目前,全市1460公里中小河道治理和77座下凹式立交桥泵站升级改造已全部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二、提升汛期排水保障能力 加大防洪排水系统建设
经过几年时间里的不断建设和改造,本市防洪排水系统的防洪标准和排水效果持续提升。2018年7月15日-17日的降雨过程中,中心城区立交桥区启动排水泵站85座,累计抽排雨水28万立方米,调蓄6万立方米,新建改造泵站均未发生明显积水。西郊砂石坑蓄洪工程是本市中心城区防洪格局中“西蓄”的主要组成部分,可蓄滞雨洪水700万立方米,拦蓄西山地区百年一遇降雨汇流水量;改造后的1460公里中小河道防洪标准提升至20至50年一遇;77座下凹式立交桥泵站升级改造合计新增泵站排水能力提升95立方米/秒,新增调蓄能力20万立方米。改造后立交桥区排水标准由1至3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大幅提升汛期排水保障能力。其中,位于东南二环左安门桥区的左安门桥积水治理工程改造完成后,泵站排水能力提升达2.6立方米/秒,调蓄池容积达8000立方米。
三、创新机制 做好审批和资金保障
创新工作模式,加大资金安排力度,支撑本市防洪排水系统加快完善。一是优化审批程序。会同相关部门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审批程序,将汛后积水点治理等工程全部纳入“一会三函”程序,提前开展评估,做好工程审批和资金保障。二是加大资金安排力度。今年已安排10亿元,行政办公区丰字沟、左安门立交桥积水点治理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确保汛期防洪排水安全。三是制定防汛应急预案。成立委内防汛指挥部,应对暴雨,主动向各区了解掌握汛情和突发事件,为开展水毁修复等灾后重建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早研究灾后重建方案和资金支持政策。同时加强机关和下属单位巡查工作,排查防汛安全隐患,保障部门防汛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