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公开 > 规划计划文本 > 五年规划

政务公开

  •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国有资产监管/宏观经济
  • [制定机关] 大兴区政府
  • [实施日期] 2021-04-22
  • [成文日期] 2021-04-22
  • [发文字号] 〔〕
  • [废止日期]
  • [发布时间] 2021-04-22
  • [效力] 有效
北京市大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日期:2021-04-22 来源:大兴区政府

2021年1月8日北京市大兴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

二〇二一年一月


序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大兴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新国门·新大兴”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大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是打造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建设首都南部发展新高地的五年规划,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五年规划。

  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大兴区委关于制定大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大兴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紧密衔接,系统阐明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十四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路径,是政府履行职责、编制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目录.png

第一章 把握新形势,引领新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使这个变局加速变化。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大兴区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科学把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紧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项风险挑战,乘势而上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一、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以下简称大兴机场)实现凤凰展翅的五年,是为“新国门﹒新大兴”建设积聚澎湃力量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疏功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凝心聚力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大兴区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举全区之力做好大兴机场和临空经济区服务保障。始终把大兴机场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全力以赴保通航,圆满完成“6.30”建成和“9.25”投运任务,彰显了“大兴效率”,在大兴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实质性启动临空经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综保区)建设,临空经济区控规获批,河北自贸区大兴机场片区、北京自贸区高端产业片区正式挂牌,发布120条自贸区制度创新清单。成立临空经济区管委会,服务保障24家航企及关联企业落地。

  经济发展不断向高质量演进。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00亿元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超过9%,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生物医药基地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扩区控规获批,引进费森尤斯卡比、民海生物等一批重大项目,科兴中维成功研制新冠疫苗;新媒体基地加快转型升级,获批国家级“四星级”产业基地,国家广电总局首个视听产业基地、文化产业交易分中心在大兴落户;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落地。建成中关村药谷生物产业研究院、新型疫苗研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05家,建设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3个博士后工作站,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49%。

  城市发展方式深刻转型。“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以下简称疏整促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胜利,累计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51家、“散乱污”企业1514家、各类市场38家、物流中心126个,工业大院、物流大院实现清零,拆除违法建设全市领先,建设用地提前实现减量目标,发展空间大幅拓展。交通、产业、生态三大重点领域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建成京雄城际铁路、大兴机场高速、首都地区环线高速等一批重大交通干线,大兴机场线、地铁8号线等轨道交通建成投运;与天津西青开发区、河北渤海新区医药园建立产业协同机制;与廊坊建立河流跨界断面污染源台账式管理机制,联合开展交界地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协同防控。

  城乡建设全面提质增效。大兴分区规划、亦庄新城规划、临空经济区规划发布实施,魏善庄镇获评全国特色小镇,涌现出李家场蘑菇童话村、大谷店国学文化村等一批特色村庄,城乡功能体系日益完善。青吴路、庞魏路、团桂路等建成通车,马西路南延、京良路二期等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体系进一步健全。黄村第三水厂一期、西红门和天堂河再生水厂等投入运行,建成变电站13座,新增及在建燃气管线65.5公里,实现镇镇通天然气,全区供热面积达到3.09亿平方米,资源能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打赢大气污染治理翻身仗,PM2.5浓度由2015年的96微克/立方米降至37微克/立方米,2020年首次实现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全面消除黑臭水体,狼垡城市森林公园、南海子公园二期等22个高品质公园建成开园,新增造林面积10.58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6.89%。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4万个,引进清华附中、育才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获得“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示范区”称号;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分别增至823家、178家;设立全市首家24小时城市书房,建成新城北区体育中心、冰壶馆等体育设施。“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实现全覆盖。建成保障性住房7万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全面铺开。2个低收入村、1679个低收入户实现脱低,察右前旗、新疆和田县等5个受援地如期脱贫摘帽。

  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城乡结合部整治向纵深推进,出租房管理长效机制初步建立。“接诉即办”走在全市前列,推行街巷长、小巷管家等共治机制,创新建立智慧平安小区应用体系。基层治理不断加强,形成“拉家常”“红色物业”“社区自治+职业经理人”等一批创新举措,撤村建居试点稳步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4G信号和光纤网络实现全覆盖,建成5G基站1800余个,“一云两平台”上线运行,实施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工程,城市管理更加高效智能。

  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试点圆满收官,累计入市155公顷,为《土地管理法》修订贡献了“大兴方案”。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建成大兴营商服务中心,群众办事实现“一网预约”“一网申报”,企业开办实现“一天领照、当天领票”,推出“中午不断档、周末不打烊”等创新服务举措,在全市率先设立出口退税资金池。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入,整合优化成立大兴发展、兴投公司、物业集团等,建立三级国有资本监管运营体系。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得成效,公立医院医药费用增幅明显下降。

  二、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首都北京与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联系更加紧密,“四个中心”“四个服务”的能量进一步释放。作为首都发展的新空间,大兴区担负着越来越重的职责和任务。大兴机场是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北京打造世界级航空双枢纽,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临空经济区、自贸区、综保区“三区”叠加,大兴区联通“一核两翼”的区位优势凸显,牵引开放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动能强劲。全市深入推进城南行动计划,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在生物医药基地、临空经济区集中布局,产业转型升级率先突破、蓄势待发。以疏解非首都城市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兴区疏解与承接并行,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平原新城建设提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全区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建设“新国门·新大兴”信心倍增。

  同时,大兴区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经济体量不大,二产三产不发达,主导产业不强,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低端,创新创业生态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城镇化水平不够高,综合承载能力不强;农村农业发展动力不足,“涉地乱象”整治、城乡结合部治理任重道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压力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弱项,基层治理能力和体系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综合分析判断,大兴区进入新发展阶段,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区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国家和首都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赋予的新职责,深刻认识大兴发展必须克服的困难、战胜的挑战,准确识变、科学求变、主动应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奋力开创“风生水起在大兴”的新局面。

  三、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二〇三五年,北京市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兴区要走在前列、争创一流,努力为全市发展多作贡献,建设好现代化平原新城、首都发展新的增长极、繁荣开放美丽新国门。展望二〇三五年,大兴区“三区一门户”功能显著增强,更加适应国家和首都发展需要,成为北京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窗口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开放型经济高水平发展,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临空经济区,中国药谷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创新生态、创新能力达到领先水平,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跨越式增长,地区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市前列;建成国际一流的宜居宜业和谐新城,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战略支点;乡村全面振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智慧大兴、法治大兴、平安大兴建设持续巩固拓展,韧性城市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风采,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广泛自觉,森林环抱、水系连通的绿海田园成为靓丽名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健康大兴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达到更高水平,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四、“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把大兴建设好”的嘱托,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两区”政策为牵引,狠抓园区建设和重大项目落地,深入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强化区域协同,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竞争新优势,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二)原则要求

  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严格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始终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更加突出创新发展、更加突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加突出开放发展、更加突出绿色发展、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更加突出安全发展等基本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改革创新、脚踏实地,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发展质量,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首都新发展作出大兴贡献。

  (三)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开放发展取得新突破。以大兴机场为依托,国际交往功能显现,“两区”建设成果显著,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承担国家级战略对话合作功能,营商环境水平达到全市领先地位,国际要素进一步集聚,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核两翼”桥梁纽带和战略腹地作用充分彰显。

  --产业发展迈上大台阶。科技成果转化承接能力明显增强,以医药健康为核心的高精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数字产业集群具备国际竞争力,科技创新动力更加强劲。建成临空经济区起步区和综保区,生物医药基地和新媒体基地跨入千亿级园区行列,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有效推进,经济体量实现大幅跃升。

  --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城南行动计划实施取得新成效,建成一批水电气热、交通等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大兴新城西片区建设初具规模,海子角片区和团河片区功能有序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成,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进展,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运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文明城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扎实有效,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大兴文化内涵得到充分挖掘,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与“新国门﹒新大兴”相适应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影响力。

  --生态文明实现新跨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永定河生态功能逐步修复,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广,垃圾分类成为全区人民自觉行动,污染治理成效巩固提升,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天蓝水净地绿的人居环境基本构建。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七有”“五性”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创建国家卫生区,健康大兴建设全面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城市更有温度、生活更有温情、居民更有温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基层治理开创新局面。城乡发展深化改革先行区建设有序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逐步成型,城市治理更加精细,城乡结合部治理取得决定性进展,探索推广一批城乡治理微改革微创新,基层治理走在全市前列,平安大兴、法治大兴建设迈出新步伐,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显著提高,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持续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演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png


第二章 扩大开放,高水平建设临空经济区

  服务支撑中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力以赴建设临空经济区,构筑首都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新平台,助推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打造首都国际交往新门户。

  一、高起点建设临空经济区起步区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空经济区、自贸区和综保区,营造“类海外”环境,全面提升临空经济区的国际化、高端化、服务化水平。

  (一)科学有序布局起步区功能

  严格落实临空经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推进港区城一体化,开展空间规划与风貌设计,做好战略留白,利用好地下空间,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形成运转顺畅的协同发展机制。实施临空经济区三年行动计划,科学确定开发时序和建设规模,全面拉开临空经济区起步区主体框架。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突出国际化,积极引进符合功能定位的外资项目。聚焦国际生命健康主导产业,重点推进数字产业园、国际航空科创园、国际生命健康产业园、智慧物流园等一批项目建设,建成临空发展服务中心、人才大厦、国际消费中心等空间载体,吸引一批国际大制药企业、创新公司落地。立足全国唯一的跨省市综保区建设,合理优化功能布局,建成公共保税库等基础设施,引进保税研发、国际贸易、跨境冷链等产业项目,实现综保区一、二期封关运营,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

  (二)适度超前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做好大兴机场二期及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服务保障,进一步完善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完善交通、市政、能源、生态等体系建设。着力发展以5G网络、物联网、边缘计算等为核心的智能化基础设施,率先布局前沿性新应用场景,推动仓储物流机器人应用示范,树立智慧园区新标杆。建成临空经济区有轨电车一期,畅通广方大街、弘礼街、榆平路等微循环道路,统筹实施综合管廊、资源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构建绿色、智能、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

  (三)营造宜居宜业的“类海外”环境

  聚集国际高端要素,建成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购物等项目,打造活力高效的国际社区。优化口岸免税店布局,提供24小时活力空间。高标准建设大尺度绿化空间,塑造公园绿地、绿廊、湿地水系等多维景观,形成林水相依、绿色秀美、融合一体的生态格局。建立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支撑和服务体系,设立外籍人才服务大厅,提供与国际环境相匹配的配套设施,实施国际人才及其配偶子女永居、国际权威职业认证资质与国内相应专业职称的转换认定、144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建设国际高端人才高地。

  二、聚力打造首都南部城市会客厅

  服务于首都国际交往中心战略定位,强化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南中轴延长线的窗口功能,建设集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国际资源要素承载、国际经贸合作交流于一体的首都南部城市会客厅,融入全市对外开放合作新发展格局。

  (一)规划建设国际交往新空间

  衔接全市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布局,以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南中轴延长线、南五环沿线为重点,规划建设国际组织集聚区,拓展政治交往、商务交往、民间往来等空间载体,多维度展现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魅力,构建大国首都新兴国际交往功能重要承载区。大兴机场和临空经济区,突出航空运输、国际商务、经贸合作等功能。南中轴延长线区域,完成规划研究,预留国事活动空间。

  (二)建设首都交流互鉴新枢纽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科技、产业、人才、文化等领域加强合作,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临空指向型总部,促进国际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推进友城合作提质增效,拓展中日、中欧等国家友城合作广度和深度。集聚国际会议会展资源,高水平设计和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及配套设施,以高端展、国际展、特色展为重点,吸引国内外大展入驻,提供文旅休闲、会议会展、消费体验等高品质服务,提高国际会议承办能力。

  三、构筑扩大开放政策新高地

  扎实推进“两区”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实施推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21年-2023年),形成首都新一轮服务业开放的大兴模式。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自贸区建设,充分发挥京冀两大片区集成优势,打造政策最优的自贸区。

  (一)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创新服务贸易管理,在数字经济、互联网等领域持续扩大开放,最大限度放宽服务贸易准入限制。借助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海关”政策创新,建设“智慧海关”“智慧边检”。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开展数字货币、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本外币一体化等试点,提升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建设“单一窗口”空港电子货运平台,推动全程无纸化,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口岸监管服务模式。实施“境内关外”海关特殊监管,建设无关化国际商务区,深化国际服务贸易合作。

  (二)促进重点产业开放发展

  聚焦医药健康、数字经济等重点优势产业,努力探索与国际先进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和要素供给体系,构筑产业要素国际化配置新优势。实施生物医药产业促进政策,放开干细胞临床运用等前沿医疗技术研究及转化环节的许可发放,建立临空经济区国际医疗复合平台,缩短进口药贸易周期。探索实施供应链保税,针对航空保障、医药健康、智能装备等产业核心材料及零部件项目,探索开展以“保税物流供应链为单元”的保税监管模式,建设分产业的关键材料零部件共享平台。与境外机构合作开发跨境医疗保险产品、开展国际医疗保险结算试点。针对特定高精尖产业领域,争取实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财税优惠政策。

  (三)深化投资领域改革

  坚持创新打头、服务至上,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开展对境外投资项目实行备案登记制、网上自动登记制和负面清单管理试点,放宽海外资本落地限制。实施“区域评估+标准地+告知承诺+综合服务”改革,推行“不见面”审批和“无接触式”全方位监督执法模式。承接好市级权限下放,实现临空经济区的事临空经济区办。

  (四)创新布局数字贸易试验区

  充分发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政策优势,重点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发展。实施“产业开放+园区开放”模式,试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式管理,全力打造创新型数字贸易试验区。聚焦数字货币、区块链等前沿领域,升级开放政策制度环境,创办数字经济论坛,推动数字龙头企业集聚,促进数字贸易和数字经济集群化发展。积极引进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新型数据中心,建设离岸数据中心,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强化数字经济服务应用,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应用场景,推动金融科技与数字贸易(经济)创新实验室落地。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贸区,落实“三个更好一点”要求,聚焦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加强政策集成和体制机制创新。构建跨境数据运营监管、展示交易等数字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开展数字跨境传输安全管理、数字经济新业态准入等试点,探索跨境数据流动规则制定,全面打开数字贸易开放新格局。

第三章 产业强区,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立足科技创新引领区的功能定位,坚持产业强区,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稳定供应链,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联动,打造首都南部发展新高地。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把握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充分发挥区域要素资源特色,构建以医药健康为核心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高端制造为潜导产业,以科技服务、航空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做优做专核心产业

  医药健康产业。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创新药物、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产业。生物制药重点发展基因诊疗、新型疫苗、抗体、细胞免疫疗法等细分领域。创新药物聚焦肿瘤靶向小分子药物、罕见病等新药研发。现代中药重点针对优势领域培育特色的中药材大品种。高端医疗器械发展体外诊断、护理和康复设备等。加强干细胞治疗、肿瘤、骨科与健康产业融合,引入健检、基因测序和细胞治疗等前沿医疗服务中心,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医药健康产业集群。

  (二)做大做强潜导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先机,促进信创、数字创意与设计、新一代视听、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专业化发展,加快聚集行业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信创产业聚焦整机制造、信息存储、软件开发等领域。数字创意与设计产业以内容创作、数字传播与营销、电竞漫画为特色。新一代视听产业主要加强5G、8K超高清、VR等新技术在广电网络、数字新消费领域的应用,实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第三代半导体研发和产业化。

  智能装备。聚焦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技术改造和研发创新,重点发展与氢能、机器人、航空科技相关联配套的智能装备研发制造产业。氢能产业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及其汽车发动机研发制造、氢能技术与场景应用等领域。智能机器人重点发展医疗手术机器人、网络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机器人。航空智能装备围绕商业火箭、卫星互联网示范应用等领域,重点发展陀螺仪、惯性导航等航空航天器精密设备制造,加快培育先进智造产业集群。

  (三)做精做实支撑产业

  科技服务。对接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引进和培育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研发外包等领域的专业机构,搭建科技服务综合平台,构建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全链条科技服务供给体系。

  航空服务。强化高品质航空保障服务,重点发展航空物流、航空维修、航空培训等产业。航空物流聚焦航材物流、特种物流、生物医药冷链物流等专业物流,打造国家物流枢纽和智慧物流示范区。鼓励开展直升机维修、境外航材包修转包等航空维修业务。围绕航空服务、航空维修技术、精密装置加工技术等领域,支持航空公司和国际知名航空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加速集聚国际航空货运领军企业、航空维修机构,推动航空服务特色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

  金融服务。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导向,精准衔接发展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重点发展航空金融、科技金融、离岸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业态。按照临空经济圈层式发展特点,吸引商业银行、保险企业、跨国企业财务公司、航空租赁公司等国内外金融机构和企业落户,增强服务临空枢纽发展的国际金融专业能力,打造临空国际金融服务港。创新“金融+”模式,推动金融与科技、文化深度融合,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注入活力。

  商务服务。坚持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聚焦总部经济、电子商务、会议会展、会计、法律、管理咨询等服务业发展,促进国内外知名商务企业集聚。持续扩大北京电子商务中心区影响力,加强移动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布局,支持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建立海外运营中心、“体验店+保税仓”,建设北京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引领区。

  二、塑造各具特色的产业空间

  坚持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强化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耦合,有序开发利用产业空间载体,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产业功能区,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高品质空间。

  (一)打造中国药谷

  紧抓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和医药健康产业链加速整合机遇,加快生物医药基地扩区实施,完成起步区开发建设,建成创新中心、医疗器械园二期等产业空间,促进科兴中维新建项目、沃森生物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见效,构建产学研服生态闭环,培育千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药谷。提升产城融合水平,推动首都医科大学、研究型医院和科学研究中心落地,配建一批职工公寓、人才公寓、专家公寓和生活服务设施,争取地铁20号线近期实施,塑造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功能区、滨水地区的第五立面景观,强化电力、燃气、热力等能源配套保障,补足产业服务链条,形成职住平衡的产业新城。着力构建开放式创新格局,重点承接龙头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引进和培育独角兽、瞪羚、“小巨人”企业,完善科研孵化等配套功能。增强智慧便捷服务能力,搭建智慧园区可视化大数据平台,集合科研专利申报、医学信息数据库、检验数据库服务等数据资源,建设数据共享智慧园区。

  (二)树立北京中日创新合作标杆

  紧抓东亚区域经济全面合作(RCEP)机遇,加快建设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制定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瞄准中日科技创新优势和产业发展交集,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命健康、前沿制造等产业创新集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合作示范区。依托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布局氢能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功能,建成全球最大加氢示范站、氢能展厅、氢能科技园,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打造全球氢能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新高地。强化中日创新合作,突出科技特色和制度特色,探索知识产权国际化保护和应用模式,对接国际创新体系,吸引日本隐形冠军企业落地,创建中日创新孵化园区、国家级众创空间、双创示范基地,初步建成中日创新合作策源地。支持外商在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投资。建设日本企业产品服务展示体验与交易中心、中日二次元动漫主题公园,导入日本餐饮、酒店、商业等特色设施,推动中日文化交流融合,将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建设成为中日两国合作展示窗口。

  (三)打造数字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推动新媒体基地科技文化融合发展,强化科技赋能,率先示范5G、VR等新技术应用,汇集高端资源要素,优化园区服务体系,建成国内一流的数字文化产业示范区。明确产业功能分区,盘活工业厂房和闲置楼宇,加速星光影视基地转型升级,建设信创产业园、国际动漫电竞产业园、新视听产业园等特色“园中园”,助力构建信创产业链、视听产业链,形成主导功能清晰、特色鲜明、创新企业集聚的发展态势。精准对接产业园区服务需求,以城市客厅与设计创意大街为核心项目,提前研究地铁19号线站点周边开发建设,完善商业商务等功能配置,打造“时尚大街”等城市级地标名片。

  (四)建设中关村大兴园协同发展组团

  遵循空间组团化、产业链条化、功能融合化的发展思路,制定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统筹镇级园区、集体建设用地等产业空间,推动镇级工业区融入专业园区发展,促进一体规划、政策覆盖、招商联动,形成协同联动的产业功能组团。生物医药组团以生物医药基地为核心,拓展并带动黄村镇、北臧村镇等产业空间,延伸医药健康产业链条,配建高品质服务配套设施,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临空经济组团以临空经济区为核心,拓展并带动榆垡镇、礼贤镇、魏善庄镇、庞各庄镇、安定镇等产业空间,紧紧围绕临空经济区功能定位、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发展临空关联产业,提升周边配套水平,为临空经济区未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承载空间。新媒体组团以新媒体基地为核心,拓展并带动西红门镇等产业空间,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均衡布局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化的精品商业设施,提升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水平。

  三、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瞄准产业主攻方向,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打通产学研用创新链条,建设以产业化创新为特征的科技创新引领区。

  (一)建设首都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地

  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探索建立与“三城一区”科技资源对接机制,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内外高精尖项目。加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推动医药健康与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跨界创新和联合攻关。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聚焦医药健康、智能装备等领域,建设智能制造中试熟化平台,实施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等中试放大、产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项目,构建研发-中试-产业化的转化链条,打造首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载地。依托临空经济区、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等重点产业园区,建设中日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开展氢气压缩机、质子交换膜等核心关键技术攻坚,推动生物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协同创新,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培育新型科技研发载体。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聚集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团队,共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构建全链条创业孵化服务生态网络,引导科技企业、社会资本采取多种形式投资建设运营孵化器和加速器,形成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标杆型孵化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在创新、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形成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

  建立健全研发服务平台。依托区内科研资源,联合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研发设计、分析检测、实验试制等技术服务支撑。引导区内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检验检测机构等创新平台面向社会开放,鼓励创新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等对外开放、资源共享、协作共用,更好地满足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建立适航审定中心和航空科技关键技术创新平台,推动航空科技资源集聚。建成中检院二期、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所生技所、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

  (二)攻坚核心技术

  落实科技自立自强战略部署,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落地,支持驻区高校、科研院所主动承接新一代人工智能、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等重大专项,优先保障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围绕医药健康等重点领域,加强生物疫苗、医疗耗材、基因诊疗、新药研发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国产替代。

  (三)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

  健全科技研发投入及管理机制。推动首台(套)、创新券、企业研发投入增量补贴、政府间接投入等政策落实落细,完善创新产品与服务的政府采购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金融资金和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支持企业持续开展新药国际临床和产品国际认证,推动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建设中日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引进国内外知名技术交易(转移)机构,为创新成果转化保驾护航。强化知识产权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司法仲裁、合法性审查等快速处理机制,用准用好知识产权保险试点政策,实现知识产权的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

  四、激发市场新活力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度挖掘新消费潜力,强力提升新服务效能,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促进投资消费供给侧改革

  培育消费新模式。顺应居民消费理念、方式和习惯变化,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向体验化、品质化和数字化方向升级。优化国际购物环境,布局一批免税店,发展“首店”经济,引入一批国际品牌店、旗舰店,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建设西红门家庭社交商圈、天宫院时尚休闲商圈等五大商圈,支持荟聚购物中心、龙湖时代天街等特色商业街区提档升级,推广“功能+场景+体验”新型消费,培育形成京南商业地标。支持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完善便民网点布局,推进现代化综合市场建设,推广“无接触”配送,合理布局集超市、理发店、洗衣店、药店、末端配送点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便民服务综合体,配置线下无人超市、智能售货机、快递机器人等智慧服务终端,打造“24小时响应”的便民服务体系。加强电商新业态布局,探索建立电商直播基地。扩大文化旅游新消费,鼓励云旅游、云演艺、云博物馆等新业态发展。发展夜间经济,打造“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

  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扩大有效投资,实施一批对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的重大项目,有效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抢抓新一轮城南行动计划实施机遇,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放大作用,加大城市更新、农业农村、“五新”等领域投资力度。完善“1+N”产业促进政策,资金补贴向先进智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倾斜。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的投资运营,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打造营商环境大兴样板

  持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扎实推进营商环境示范工程迭代升级,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制度环境。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实施涉企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推行“容缺办理”“承诺制办理”等机制,大力推广全程网办、移动端办理,推进“秒批”“秒办”,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提高政务服务智能化便利化水平。健全支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制度,落实好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稳企稳岗等政策措施,保障政策全面及时惠及市场主体。精准对接市场主体需求,健全走访企业、“服务包”、“服务管家”制度,强化“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在注册登记、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探索一批突破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试行信用承诺登记,健全个人诚信分、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罚措施,推进包容审慎监管,营造公平统一的市场环境。

  (三)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

  完善建设用地利用政策。推广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采取弹性土地出让制、租让结合、先租后让等灵活供地方式,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强化闲置工业用地盘活利用,研究制定促进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升级办法,健全原土地产权人自主升级改造、土地收储、联营联建等多种方式利用机制。创新产业用地使用方式,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试点,研究推进用地性质混合、主体功能兼容的综合用地管理,实现不同产业用地类型之间的合理转换。建立腾退空间再利用管理机制,创新规划、土地、消防等政策机制,因地制宜补充公共服务短板、建设公园绿地、发展高精尖产业,增强腾退空间利用效能。

  强化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充分发挥产业基金作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健全动态管理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通过梯队管理、分类指导、重点培育等方式,有序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创新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机制,研究推动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项目,以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方式进行融资,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更多专业市场机构投资运营。

  大力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坚持一企一策,做强优势企业,培育百亿级规模的龙头企业,壮大十亿级规模的骨干企业,促进国有企业稳步发展。深化国企改革,聚焦主责主业,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构建以管资本为核心的监管新模式,优化调整国资监管机构和监管机制,提高国资监管水平。

  构建招商引资大格局。创新招商机制,积极引入招商服务机构、专业招商人才,推动服贸会、京港会等大型展览交易活动在区内设立主会场或分会场,主动走出去开展国际化招商,开创招商引资新局面。坚持招大引强、招优引链,建立重点产业目标企业库和招商资源企业库,积极吸引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引进科技创新企业、“独角兽企业”,一企一策为头部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形成产业精准招商新机制。

  (四)完善人才引育机制

  营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汇集全球顶尖智慧,拓宽国际化人才(团队)招募和引进渠道,靶向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高标准配给科技创新资源,创新国际间人才和技术合作形式,推动海内外人才双向“离岸创新”,形成首都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新主场。引导和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引进高端人才。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开发体系,创新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服务政策,健全以创新能力、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统筹用好积分落户和工作居住证政策,配建专家公寓、人才公寓,提升人才与企业的匹配度。推动更深层次的校地合作,推动国际国内顶尖科研院校与区内重点企业联合人才培养、联合技术创新、联合成果转化,探索人才柔性引进新机制。加快各领域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集聚,着力引进教育、卫生、经营管理等领域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体行业人才成长和事业快速发展,厚植人才沃土。

  塑造更具创造力的创新创业环境。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奖励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模式,建立关键岗位人员、核心骨干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的奖励机制,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拓宽创业融资渠道,推出“创新贷”“创业贷”,设立政策性科创引导基金。发挥企业家创新精神,引导企业家持续开展产品、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

  营造更具效率的人才服务环境。深化人才发展制度管理,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开展“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正高级职称评审直通车”、正高级经济师、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试点。强化生物医药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和管理。推动政府服务平台设立人才服务专口,实行人才认定、人才政策申请联动办理,实现人才诉求线上办理全流程服务。

第四章 区域协同,深度融入京津冀发展大格局

  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大兴区“一核两翼”桥梁纽带和战略腹地作用,主动服务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建设,建立健全协同发展机制,建设面向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示范区。

  一、构建“一核两翼”服务保障体系

  紧抓央地联动疏解机遇,积极承接中心城区的科技创新、高精尖产业和公共服务功能资源落地,打造高品质的功能疏解承载地。

  (一)全面提升功能承接服务水平

  积极对接中心城区优质资源,推动中国节能、中国电建北方总部等项目落地,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中央及北京市疏解项目和政策,引进符合“三区一门户”功能定位的企业,全力做好承接空间、政策引导、设施配套等服务保障。选取重大交通通道沿线、重点产业园区等基础较好的适宜区域,规划建设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城市微中心,打造小而精、小而专的功能疏解集中承接地。

  (二)积极服务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

  全力支持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建设,以大兴机场、重大交通通道为重点,提供便利化的出行服务,实现19分钟直达雄安新区、35分钟直达城市副中心。加强主动服务和对接,在临空经济区布局国际商务贸易功能,为“两翼”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临空服务。以临空经济区、生物医药基地为重点,促进创新资源合作和产业分工协作。

  二、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

  聚焦交通、产业、生态等重点领域,推动交通设施直连直通,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实施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构建更加紧密的协同联动发展格局。

  (一)建设直连直通的交通体系

  强化与区域重要节点的快速连接,配合建成京雄商高铁(北京段)、城际铁路联络线二期、京雄高速(北京段)等重大交通设施,推进区域快线S6建设,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提升航空枢纽、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主干路等多式联运功能,形成服务京津冀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二)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

  统筹制定综保区、自贸区的产业协作专项政策,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推动京冀两片区产业差异化、融合化发展。深化与津冀地区的医药健康产业合作,围绕化药原料药、中药提取、饮片前处理等环节,在河北沧州、天津蓟州等区域延伸产业链布局。深入实施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支持企业以“注册+生产”方式开展产业配套,形成完善的跨区域协同监管模式,推动医药健康产业一体化发展。综合采取共建园区、品牌输出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实现产业链条跨区域协同布局。

  (三)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

  落实京津冀统一的排放污染防治条例,推动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的协同监管,加强空气重污染的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携手留住京津冀蓝。在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等方面开展联防联治。建立跨界水体协同治理机制,深化断面监测、污染治理、联合执法等领域合作,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

  三、探索跨界地区协同发展新机制

  坚持协同共进,强化与廊坊片区的深度协同,优化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丰台区的协调联动机制,深化对口帮扶,共绘跨界区域协同发展“同心圆”。

  (一)创建跨界治理新典范

  坚持临空经济区“一个规划、一套标准、一体建设”,统筹区域产业发展、职住平衡,推动与廊坊片区的区域共治、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打造京津冀协同治理新典范。全力配合京冀两省市组建联合开发平台公司,实现综保区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完善与首都机场集团、京津冀三地航空公司的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统筹协调港区的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和配套设施。探索建立京津冀三地人才管理、使用、交流等工作机制。推动大兴区和廊坊市建立联合公交系统,实现跨区域公交互联互通。

  (二)建立区际协同发展机制

  加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协调互促和利益共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协同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社会管理等机制,推进亦庄、旧宫、瀛海、青云店、长子营、采育等东南六镇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功能复合,实现经济社会双向促进。加强与丰台区的协调联动,共同优化提升南中轴延长线、五环路沿线发展环境,为首都南部地区的景观风貌塑造提供支撑。

  (三)完善对口支援长效机制

  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深化援受两地联席工作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受援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对口帮扶向协同发展转变。精准开展结对帮扶,深化与结对地区的交流交往机制,健全干部挂职、产业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帮扶长效机制,实现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协作,合力构建大帮扶格局。

第五章 城乡一体,构建协调融合的现代城乡体系

  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机制,深化推进疏整促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城乡宜居品质,构建功能清晰、协调融合、共同繁荣的城乡功能体系,打造城乡发展深化改革先行区。

  一、坚定不移实施疏整促专项行动

  坚决服从疏解非首都功能大局,坚持疏控并举,以提促疏、以提促治,全力改善环境、消除隐患、提升功能,推动形成常态化城市治理新机制,促进减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一)健全疏整促专项行动机制

  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五年专项行动和年度实施方案,健全疏整促长效管理机制。深化街面秩序治理,常态化开展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宜居街巷。持续推进“拔钉子”行动。加大“两违”联合巡查力度。建立健全联动执法长效机制,坚决遏制“涉地乱象”、新生违法建设和环境违法行为,深入抓好规划自然资源领域问题整改,完成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创建“基本无违法建设区”。推动京南物流基地减量减负,重点发展智慧物流、电子商务等业态,实现转型升级。更加注重优化提升实效,制定商业街区、地铁出入口等重点区域品质提升计划,推进战略留白地块绿化建设,优化城市功能、补齐服务短板。坚持国际一流标准,布局建设一批“城市家具”,发挥方便实用、装饰审美、文化传承功能。规范楼宇、地标建筑的夜景照明管理,让城市夜晚亮起来,提升城市魅力。

  (二)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严格落实人口调控责任制。优化人口结构,积极承接发展与首都定位相适应的功能和产业,有效调控产业对人口的吸纳功能,推动“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科学引导人口分布,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居住功能和产业分布,引导本地居住人口就近就业,实现区域内更大范围职住均衡。加强人口服务管理,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完善人口信息管理和动态监测,提高精准服务保障能力。落实国家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人口评估机制,加强人口发展与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之间的有效衔接。

  (三)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机制

  坚持减量发展,严守“双控”“三线”,强化全域空间管控,保证战略留白空间,确保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19平方公里以内。综合推动拆除违法建设、集中建设区外国有城乡建设用地整治等任务,健全城乡建设用地“供减挂”“增减挂”机制,合理确定拆占比和拆建比,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和建筑规模减量。制定土地整治单元管控政策,加强非建设空间的管理。建立跨规划实施单元跨项目的实施机制,统筹加强土地资源要素、开发建设、实施时序、成本分摊等综合实施和动态平衡,促进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二、着力提升大兴新城品质

  突出大兴新城综合服务保障功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大兴新城西片区建设,完善团河、海子角片区城市功能,全力提升综合承载力和生态宜居品质,建成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的大兴新城。

  (一)实施大兴新城建成区城市更新

  严格落实分区规划,完成大兴新城11个规划单元控规编制,完成海子角、狼垡等6个重点功能区规划成果报审。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需求,制定城市更新专项行动计划,健全城市更新机制,统筹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公共空间织补、街区小巷治理和老旧厂房厂区更新,完善城市功能和空间形态。抓好老旧小区改造这项民心工程,建立健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机制,推广“片区统筹、街区更新”模式,加快建立确保微利可持续回报的利益平衡机制,撬动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有机更新。全面完成海子角、辛店村、车站北里1-7号楼等区域改造任务,开展街区环境综合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切实解决水黄问题。利用边角闲置用地和低效存量用地,增加绿地广场、公共体育、公共停车、便民服务和公共安全设施,建成一批城市公共空间织补项目。实施新媒体基地、镇级工业区等区域的老旧厂房厂区和商务楼宇更新改造,开展危旧楼房改建和翻建工程,营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居住环境。

  (二)加快大兴新城重点功能区建设

  增强大兴新城综合服务保障中心功能,加快大兴新城西片区、团河片区等重点区域开发进度,构建功能完备、景观优美的高品质新城。开发建设大兴新城西片区起步区,制定综合开发建设实施方案,加快义和庄、埝坛、七街地区土地上市步伐,有序实施东芦城等村庄搬迁及安置房建设,不断积蓄新城西部区域发展势能。完善团河地区城市功能,对接谋划司法单位搬迁工作,建立健全市区联动发展机制,加紧补充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京开路以东地区城市面貌。采取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模式),统筹推进大兴新城站、北京大兴站周边一体化开发,规划建设芦城南站、首都医科大学站等轨道微中心,打造功能复合、高品质、服务居民的活力中心和消费中心。

  (三)打好城乡结合部改造攻坚战

  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规划管控,围绕环境和安全整治、出租房屋等重点领域,系统开展重点村庄综合治理,完善城乡结合部治理机制,大力改善环境面貌和社会秩序。研究推进金星地区、旧宫镇南街等城乡结合部村庄改造,消除治安、消防、食品、药品等各类安全隐患,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地区转型发展。健全出租房屋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推行村民自建房屋达标出租,依法整治群租房。强化城乡结合部精细化管理,创新人员排查、房屋建设备案、联合执法等机制,推广片区联合党委、综合执法中心等治理模式,促进城乡结合部蝶变。

  三、因地制宜培育城乡融合节点

  发挥小城镇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节点作用,统筹新型城镇建设,编制完成庞各庄镇等11个镇域空间规划和全部村庄规划,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高品质建设新市镇,培育一批特色小城镇,增强小城镇发展内生动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一)建设大兴新城联动创新区

  大兴新城联动创新区包括西红门镇、北臧村镇、黄村镇,突出与大兴新城的功能融合、空间融合和配套服务。西红门镇重点服务保障新媒体基地、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建设,植入商务、商业等业态,构建现代商务服务镇。北臧村镇依托生物医药基地,配建居住、康养、商业、文旅等设施,建立镇园协同互促发展新机制,建设绿色休闲创意镇。黄村镇重点服务保障大兴新城的居住、商业、商务功能,实施村庄整治、环境改善,实现产业提质增效,打造大兴新城综合服务镇。

  (二)建设亦庄新城联动创新区

  亦庄新城联动创新区包括亦庄镇、旧宫镇、瀛海镇、青云店镇、长子营镇、采育镇,突出与亦庄新城的产业协同、功能联动。亦庄镇、旧宫镇、瀛海镇全面融入亦庄新城发展格局。亦庄镇重点承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功能,旧宫镇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业,瀛海镇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促进产城融合。青云店镇、长子营镇、采育镇围绕亦庄新城配置城镇功能,推动镇级工业区融入亦庄新城产业集群体系。青云店镇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休闲旅游,完成中心镇区改造和环境整治,建设绿色田园文旅小镇。长子营镇重点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动“七十二连营”风情街等项目建设,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采育镇重点建设冰雪小镇等项目,持续提升镇中心区服务品质,构建京南运动和农旅休闲特色镇、城乡生态宜居新市镇。

  (三)建设临空经济联动创新区

  临空经济联动创新区包括魏善庄镇、庞各庄镇、安定镇、榆垡镇、礼贤镇,突出与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协作和功能配套。魏善庄镇做好文化和航空服务两篇文章,重点发展临空服务、文化产业、数字经济,做实功能性新市镇,塑造南中轴文化节点、临空复合园区。庞各庄镇重点发展现代农业、航空服务、文旅休闲和金融科技,建设生态农业体验基地、智慧航空服务节点、文旅健康示范片区。安定镇重点发展临空服务、循环经济、都市农业等产业,延伸古桑文化产业链,打造航空配套服务镇、古桑休闲旅游镇。榆垡镇和礼贤镇服务保障临空经济区建设,重点发展旅游休闲、临空服务和都市农业,构建临空经济配套服务区和商务服务镇。

  四、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振兴

  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突出科技兴农,健全村庄规划机制,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绘就具有大兴特色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实做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深入推进农业“调转节”,高标准做好“稳粮增菜”工作,增强首都保障能力。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能温室、植物工厂、数字田园,推广农产品工业化生产应用场景,发展高效智慧农业。围绕西瓜、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培育创建农业特色品牌。着眼首都市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都市农业、乡村旅游等业态,深化国家级农业绿色先行区建设,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初加工、旅游服务、乡村文化的有效衔接。建设庞采路高端特色农业产业带,通过外引高端企业、内扶优势主体,成规模发展现代农业,建成一批平原农旅特色产业项目,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新精准扶持政策,发展壮大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社。

  创新农林用地管理利用模式。用好点状供地等政策,在乡村配置更多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等功能,为农业发展提供商务、展览、教育等综合服务,增强产业用地供给的精细化程度。健全农业园区经营管理、考核评价、用地退出机制,培育和发展镇属统一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坚持最严耕地保护制度,结合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逐步调出耕地保护空间内的规划建设用地,推进复耕复林,确保完成大兴机场专项整治任务,推动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调整。创新农田环境管护机制,试行基本农田生态补偿机制。彻底清理涉地合同,强化农地效益综合管控,促进高效利用。探索“以林谋业”的林下经济新模式,开展林粮、林菜、林菌、林药、林花等林下种植,实现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双提升。

  (二)提升乡村宜居品质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分批完成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一村一策”实施村庄改造,建成一批特色村庄,构筑大美村庄景观。严格村庄建设管理,坚持试点先行、有序推进,引导规范农民新建、翻建房屋。强化多渠道资金筹措模式,持续补齐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强美丽乡村设施投资和运营管理,建立村民积极参与、自觉维护的长效机制,努力把乡村环境改到底、改到位。常态化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优化农林废弃物处置方式和机制,推动农村第五立面整治,建设景观农田和水岸生态廊道,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构建农田、水系、村庄交融相依的生态景象。

  (三)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提高农民就业意识,完善职业农民创新创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增加集体资产、盘活村庄资源,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培育现代职业农民、农业科技型人才,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设立乡村创业基金,培育一批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创新创业群体,吸引人才返乡,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五、稳扎稳打创新城乡发展机制

  以机制创新为抓手,深化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有效化解土地成本高企等突出难题,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潜能,构建城乡融合的政策体系,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注入新动能。

  (一)打造集建地入市改革升级版

  深化集建地管理制度改革。坚持市场化发展导向,探索镇级联营公司运营管理机制创新,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产权流转交易管理体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引入第三方等方式,推动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化管理,提高联营公司管理运营水平。深化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以保障公共利益、农民利益不受损为前提,采取“征地”转“集地”直接入市的模式实施供地。拓宽集建地利用途径,支持建设租赁房、共有产权房等,完善建设运营和监管机制。深化“村地区管”,探索流转土地托管等规模运营模式。

  建立健全集建地产业落地机制。加大区级统筹使用力度,建立与国有土地一体规划、一体招商、一体布局的建设发展机制,推动成为城乡融合发展新支点、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引擎。合理安排地块上市节奏和开发建设时序,加强与临空经济区、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生物医药基地的建设时序有效衔接,重点发展商业、商务、科技服务等产业,实现与重点园区的产业协同发展。

  (二)创新宅基地管理利用模式

  稳妥实施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有序推进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实现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全覆盖。研究制定宅基地面积超标、一户多宅等管理利用机制。推广安定镇村庄异地迁建、西红门镇大白楼宅改等模式,实现安定垃圾填埋场7个村异地迁建入住,改善区域整体面貌。

  激活宅基地资源发展民宿旅游。盘活现有宅基地和农宅资源,发挥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农业等优势,聚力打造永定民居、中轴驿站、凤河人家三大主题型民宿组团,培育和营建特色民宿、乡村地标建筑,形成富有吸引力的乡村体验旅游品牌。推动中国民宿设计大赛会址、非遗传习所、乡村民艺文创基地等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中华优秀民俗文化体验区,为居民提供周末休闲游憩胜地。

  (三)创新城乡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加大集建地供地力度,加快资金回笼,综合实施“一库一池”以奖代补、剥离土地一级开发成本、延长贷款期限等措施,大幅降低债务包袱。盘活农村资金资产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健全跨区域资金平衡机制,深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融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改革。完善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确保财政投入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加强农村金融创新,探索开展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积极发展农业保险,采取融资租赁、融资担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方式提升金融支农能力,推动形成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样板”。

第六章 夯基赋能,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力

  坚持绿色、安全、高效、智能的发展方向,补齐交通和市政设施现状短板,适度超前布局面向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构建高标准、广覆盖、智慧化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一、打造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坚持交通先行,加强大兴机场、轨道交通、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立体互联,联接“大通道”、畅通“小循环”,全面提升路网通达性,让群众出行更加便捷舒适。

  (一)构建对外联接大廊道

  完善对外交通网络,扩大“半小时通勤圈”“一小时交通圈”覆盖范围。积极推进兴航线、市郊铁路京九线和地铁19号线、9号线、8号线南延等规划建设,全面拉开首都南部轨道交通骨架结构。建成大兴机场北线高速东西延等高速公路,实现房黄亦联络线通车,完成魏永路东西延、马西路南延等道路工程,积极推动104国道(兴亦路-G105)、黄亦路、兴良路等道路升级改造。

  (二)完善道路交通系统

  增强三座新城、重点产业园区之间的道路联系,建成芦西路等城市快速路,拓宽提级京良路、大礼路等主干路,推动东环路二期、芦东路、庞安路等道路建设,建设百合巷、紫竹街、新志路等支路,打通兴华大街南延等节点,畅通道路微循环。围绕道路交通堵点和难点,实施重点商圈、学校、医院等区域交通疏通工程,建设交通路口信号灯自适应调整系统,推动交通信号灯和市政道路路灯全覆盖,提升交通畅通性和安全性。

  (三)优化公共交通体系

  持续提高公共交通服务保障能力,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及运力,研究增设大站快线公交,建设区域公交示范线路,新增一批公交场站,实现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0%,逐步消除公交覆盖盲区。优化全域交通运输格局,加强公交、轨道交通、客运站融合和接驳换乘,构建多层级、高效率的客货运输枢纽服务网络。多措并举增加停车设施供给,挖掘街区、社区立体停车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建设立体停车楼和P+R停车场,采取错时停车、智慧停车等模式,缓解停车难。加强停车充电一体化建设,推动智能收费系统全覆盖。完善绿色交通机制,增设智能公交电子站牌,加强自行车道、步行道管理,建立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融合机制,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绿色化、智慧化水平。

  (四)建设覆盖全域的慢行系统

  顺应人民慢生活需要,实施“漫步大兴”计划,整合现有自行车道、绿道、步行道,构建串联新城重点功能区、文化遗址遗迹、滨水空间、公园绿地、特色民宿等功能节点的复合型慢行体系,打造大兴“慢生活”休闲品牌。规划沿永定河的漫步带,打通北臧村镇、庞各庄镇、榆垡镇等绿道断点,左堤路改造提升为马拉松赛道,形成绿氧漫步空间。构建多彩庞采田园休闲带,串联万亩梨园、月季花卉园、古桑园、现代农业园等农业资源,形成以田园漫步为特色的慢行系统。在新凤河、永兴河、临空经济区中央公园等重点地区规划骑行旅游线路,完善停车场、休憩长廊、生态卫生间等配套设施,为居民和游客创造亲近自然、健康精致的慢生活体验。

  二、全面增强资源能源保障能力

  坚持绿色低碳的理念,加强新技术应用,完善城乡供水网络,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形成智能高效、安全可靠的资源能源体系,增强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

  (一)构建安全高效供水网络

  完善大兴新城、亦庄新城(大兴部分)、临空经济区(北京部分)三大供水分区设施建设,建成黄村第三水厂二期、大兴机场水厂一期、魏善庄配水厂等供水设施,沿芦东路、黄亦路等道路铺设配套供水干线,同步推进自备井置换,构建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实施现状村庄集中供水工程,配建供水管线,实现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达到60%。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大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用水监管力度,持续压采地下水,实现产业结构、社会建设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建设节水型社会,深化节约用水意识,推广节水技术和器具,建立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

  (二)健全绿色能源供应体系

  优化电网结构,实施医药园、自贸区、孙村、综保区等输变电工程,稳妥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和老旧小区电力改造工程。紧密服务区域开发建设,配套康庄供热厂供气管网,建设临空经济区城南门站。推动供热清洁低碳发展,扩大观音寺等供热厂覆盖范围,大力发展燃气分散供热和可再生能源供热。全面推进节能减排,持续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制度,落实最严格的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全面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开展分布式光伏、氢能、地热等清洁能源示范应用,实施农村煤改清洁能源的智能化改造,努力在落实绿色北京行动中走在全市前列。

  (三)增强垃圾处理能力

  完善垃圾处理体系,建成安定循环经济园区,新建13个垃圾转运站,推动生活垃圾转运站全覆盖,形成户分类、村(社区)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促进生活垃圾收运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引入第三方企业参与再生资源回收,推动垃圾就地处理,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整治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强化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无害化处理和白色垃圾治理,整合归并现有临时性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场,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三、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围绕设施建设、场景应用,布局新型基础设施,设立区级应用场景专项,全面推进智慧大兴建设,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让城市更聪明,让生活更智慧。

  (一)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强化无线网络服务能力,实施5G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兴机场和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区域2022年实现室外连续覆盖、室内精准覆盖,新城地区2025年实现5G信号全覆盖。积极推进千兆固网接入网络建设,实现用户体验过百兆、家庭接入超千兆、企业商用达万兆的目标。促进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实现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依托北斗卫星,建设应急通讯专网,组建天地一体应急通讯网络,推动卫星互联网技术应用、运营服务和多元开发。优化升级“一云两平台”,部署云边端设施,搭建人工智能算力运行环境,提升算力、算法和算量支撑水平,实现数据中心由“云+端”集中式架构向“云+边+端”分布式架构演变,增强政务专网承载能力。

  (二)全面深化智慧场景应用

  推动智慧政务再赋能。深化数据专区建设,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入规范和标准,推进教育、民政、文旅等部门业务数据库建设,加强全量业务数据入库,集成各部门信息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数据共享融合。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数字化模拟城市要素资源,提高城市运行态势精准预判和科学决策水平。

  推广应用城市管理新场景。深化先进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完善视频图像感知体系,推动社会治理要素数据化、治理数据标准化、社会治理多网融合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智能场景应用需求,实现全域覆盖、全时可用、全网共享、全程可控。高标准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综合管廊系统,试点建设大兴新城西片区综合管廊,搭建地下管廊运维平台,推动市政管线智能化、科技化管理。推进人员密集场所的智慧消防建设,在公园绿地领域开展数字化安全管理、废弃物资源利用等新技术示范应用,搭建“互联网+”智慧能源平台,逐步实现城市管理智慧化。构建“技术领先、实用优先”的全要素生态环境和污染源智慧管控体系,提升科技治污能力。

  拓宽智慧民生新场景应用。聚焦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民生领域,推广使用智能终端设施设备,让智慧城市真正智慧起来,让群众感受到实惠便捷。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战略,建立互联网线上医疗服务机制,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提供实时有效的健康医疗信息服务。搭建文化旅游赋能平台,积极开展线上演出、体育直播等活动,推进5G、AI、VR等技术与文化旅游地标建筑深度融合。建设智能校园,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全流程应用,形成应用场景示范。建设智慧社区应用场景,在社区环境建设中,增设立体空间设计改造技术、智能垃圾分类、智能停车等设施,推进智慧平安小区落地应用,为居民提供智慧便捷安全的居住体验。

  推动传统基础设施赋能改造。围绕水电气热路等传统基础设施,实施数字化改造和智慧化升级,推动城市重点片区、重点领域的道路、桥梁、建筑等基础设施数字化建模,配建交通流量监测等设施,实现传统基建专用感知终端深度覆盖、全要素动态监测。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传统领域运营实景的深度融合,采取多站合一能源站建设模式推动能源互联网落地,形成全智慧型的基建应用生态链。

第七章 人民至上,着力顺应民生新期盼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补短板、优布局、提品质,构建公平普惠、优质均衡的民生服务体系,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内培外引”,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创新办学模式,构建全民终生学习教育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一)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顺应城市建设时序和适龄人口变化,大力引进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效益相协调。持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多途径扩大学前教育学位供给,采取配建、以租代建、内部挖潜等方式,加快补齐幼儿园缺口,到2025年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9%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5%以上。增加基础教育学位总量,新建北京市第四实验学校,扩建首师附大兴北校区、枣园小学等学校,补齐薄弱地区教育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持续强化本土优质资源供给体系,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组建大兴一中教育集团。强化政产学研用一体的校地合作,发挥驻区高校在地区发展中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二)完善多元化教育体系

  满足居民多样化教育需求,稳步推进国际教育、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发展,构建服务不同人群的教育网络。增加国际教育资源供给,建设北京语言大学大兴外国语学校,推动外事窗口学校、国际化特色学校、双语学校建设。支持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开展订单式职业教育培训,实施一批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培养一批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推进特殊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扩大学前特殊教育学位供给。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搭建集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建设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和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创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社会环境,建设学习型社会。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行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名师、名校长、名园长培养机制,健全与海淀区、西城区等教育强区的教研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编制统筹调配机制,推行“区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员额制管理,保障教师待遇,调动校长、干部、教师的积极性;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强化师风师德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深入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健全“一校一特一品”教育体系,建设大德育、大健康、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试点建设未来学校,探索建设校际共享的选修课程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高医疗卫生、体育健身、养老服务等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完善覆盖全人群、全周期的健康服务链条,着力建设健康大兴,实现健康服务体系由“疾病治疗为中心”向“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

  (一)全面提高卫生健康服务水平

  坚持不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放松,总结固化疫情防控经验,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严格进京管理,加强入境和进京人员管控和健康监测。优化布局传染病、发热筛查监测哨点,强化冷链食品监管防疫,严格落实公共环境消杀机制,持续抓好社区、公共场所、学校医院、人员密集和空间密闭场所等重点区域防控。实施核酸检测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落实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加强区疾控中心建设,配强硬件设施和人员力量。加大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新发传染病防控和病媒生物防制力度,深入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形成疾病预防合力,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加强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设。完善应急场所征用制度,实施体育场馆、会展设施等公共场所的平急两用改造,推进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发热门诊规范化、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提升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水平。全面落实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工作意见和三年行动方案,全力推进七大专项行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持续开展“周末大扫除”,提升群众参与率,推动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健康管理转变。2022年实现国家卫生镇和北京市卫生街道全覆盖,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

  优化医疗设施布局。强化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推动北大医院南区建成投用,加快区医院新址、中西医结合医院新址等项目建设,为全区居民提供优质化、便捷化医疗服务。完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补齐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做实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支持社会办医向紧缺专业倾斜,加强康复、老年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供给,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发展。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大兴区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普及中医药治未病健康理念,构建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深化医药卫生领域改革。贯彻落实国家、市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大方针政策,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开放三甲医院结果互认,提高医院管理服务水平。深入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完善专病医联体和专科医联体管理机制。试点推进健联体建设,为居民提供全面、持续、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紧紧围绕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增加体育场地设施供给,建成一批重点场馆,推动高校等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丰富骑行、冰雪、徒步等群众健身元素,打造大兴体育品牌赛事。建成大兴区冰上运动中心,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依托现有大型体育场馆,积极承办市运会等综合性赛事和京津冀、职业联赛等单项赛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新建和更新体育活动场所、室外健身器材,推进健身步道建设,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实现一刻钟全民健身圈全覆盖,做到村村都有健身场所。加强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三)优化养老服务布局

  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长期集中养老床位、短期托养床位以及家庭照护床位等“三张床”,让老人享受连续、稳定、专业的养老服务。推动镇街养老照料中心全覆盖,补充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托老所,实行镇级敬老院设施改造提升计划,打通养老入户上门“最后一公里”。深入推进医养康养结合,建设老年健康服务示范基地,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周边医疗机构合作,大力发展老年人护理服务。注重发展银发产业,推进国际康养社区建设,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业发展。

  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提供智慧化养老服务,搭建智慧化服务平台,推广可穿戴电子设备等智慧设施应用,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应急救援等服务。精准对接老年人需求,推广“养老+商业”“物业+养老”模式,发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物业公司的服务优势,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提供老年人活动场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需求。创建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整合养老机构、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家庭照护床位等资源,提供由点及面的区域整体服务,提升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覆盖率。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组织开展符合老年人特点的群体活动,给予失独、失能、失智老人更多关怀。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新国门﹒新大兴”文化软实力。

  (一)建设先进文化引领高地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提高意识形态阵地的综合治理能力,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引领文化建设。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统筹媒体平台资源,用好新技术手段,提升对外传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大兴故事,传播好大兴声音,塑造好大兴形象,推出大兴城市形象标识,亮出“新国门﹒新大兴”文化符号。

  (二)打造高品质文化展示门户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三条文化带内涵,永定河生态文化带突出生态特色,建设永定河文化基地,打造“百里生态画卷”;中轴南延线非遗旅游带突出历史文化特色,预留重大文化设施空间,打造“魅力文化中轴”;凤河民俗旅游带突出民俗特色文化,建设凤河民俗文化馆,打造“乡情体验长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办好麋鹿文化大会、南海子文化论坛、永定河文化论坛等活动,擦亮团河行宫、德寿寺等南海子文化金名片,打造北京古都历史风貌文化体验区。点亮文化新地标,建成区文博综合馆,建设馆藏文化聚集区,在临空经济区布设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交流展示空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新颖质朴的网红打卡地。加强北京平南红色文化研究与保护,发展平南红色旅游。融合梨花节、桑葚节、西瓜节、葡萄节等传统节庆活动,打造具有大兴特色的农耕文化“丰收季”,树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品牌。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区、镇街、村(社区)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惠民文化供给,建立文化活动、公益演出等线上线下配送机制,构建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科学布局实体书店、24小时城市书房等,营造高品质阅读空间,提升书香国门形象。鼓励企事业单位文化设施向公众开放,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挥文联作用,鼓励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推出一批体现大兴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精品力作。

  (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汇聚全球高端文化要素和创新资源,构建文化产业格局,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强化文化旅游的民生服务功能,围绕田园休闲、皇家苑囿、非遗体验等主题,精心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构建文化旅游服务网络。激发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活力,搭建服务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孵化平台、融资服务平台,优化服务体系及营商环境,提高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以“互联网”思维开发文化市场,提供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培育大兴文化品牌。

  (四)提升城乡文明水平

  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化、项目化、全域化建设,实施“双50”文明实践工程,提升文明实践精准化服务质效。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榜样人物选树推广,建立典型榜样礼遇机制,用榜样力量引领城市道德风尚。开展星级文明户评定。深入实施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淳朴民风,实现德法共治、协调联动。传播文明新风尚,倡导“光盘行动”、“一米线”、有序停车等文明行为,建设与“新国门”相匹配的文明引导格局。做好培育时代新人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广大青少年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时代重任。加强行业联盟建设,引领行业文明新风。研究制定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志愿者队伍培训等补贴政策,完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引导更多的人投身志愿服务,做精志愿服务品牌。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以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为根本要求,建立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兜牢民生网底。

  (一)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促进劳动就业与地区发展相适应。着力增强临空经济区、生物医药基地等重点园区产业吸附力,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有效破解“招工难”,推进常住人口就业“回流”。实施职业能力提升工程,针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劳动者需求梳理培训项目清单,精准培养各类专业技能人才。加大失业人员、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引导和扶持力度,努力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拓展社会公益性就业岗位,做好就业托底保障。深化源头治理机制,加强劳动争议诉调对接,推进监管关口前移,确保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探索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满足企业多元化服务需求。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激励机制,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促进劳动者灵活就业。推进落实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行动计划,稳步提升最低工资标准,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深化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将新业态从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落实社会保险待遇调整、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困难群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补贴政策等任务,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慈善救助衔接机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持续强化基金监管,规范参保行为,提高社保经办服务效能,让参保对象有更多获得感。

  (三)强化多层次住房保障

  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产业园区居住配比,完善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建设海户新村保障房、团河人口疏解安置房等项目,探索将村民纳入住房保障体系。成立区级实施主体,加大集租房建设力度。鼓励存量低效商业、办公、厂房等改建为租赁型职工集体宿舍、公寓,促进职住平衡。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培育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

  (四)增强民政福利和救助能力

  持续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障妇女公平就业,推动儿童福利机构、儿童服务场所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和儿童健康成长。完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困难群众救助帮扶体系,建设救助保护机构,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实现精准救助。加强慈善行业监管,推动慈善超市、社会捐助站点规范化建设,实现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给予特殊群体更多关爱,推进残疾人福利服务机构和无障碍服务设施建设。

第八章 蓝绿交织,高标准绘筑大美平原新城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建城景交融、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持续聚力攻坚蓝天、碧水、净土环境综合整治,构建“林中有飞鸟、水中有游鱼、四季有美景”的生态景观,打造大绿大美“新国门”。

  一、建设彰显国门形象的森林城市

  秉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完善绿色空间结构,实施园林绿化精品工程,提供更多优质绿色生态产品,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

  (一)优化大尺度绿色空间体系

  围绕“一轴一心一环两带”的绿色空间结构,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不断拓展绿色生态空间,提升森林质量。打造最美南中轴进京通道,聚焦临空经济区、南中轴延长线、机场主干道及联络线等重点区域,采取土地置换、扩增连通、林水结合等方式,新建大兴机场滞洪湿地(二期)、临空区中央公园,形成集中连片的森林景观,构建林田融合的生态空间。科学编制凤池公园设计方案。打造多元融合的生态绿心,提升康庄公园、团河行宫遗址公园等公园品质,增强区域生态功能。打造东西相望的生态带,永定河生态文化带重点修复河流沿岸绿化景观,推进永定河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东南部森林湿地生态带重点营造水清岸绿生态景观,建设凤河健康绿道,修复长子营小黑垡湿地公园,提升绿色空间规模与生态质量。

  (二)营造亲绿赏绿的绿色环境

  优化城区绿色空间,精心建设左堤路、芦求路等高品质绿色通道,构建纵横交织、浓荫覆盖的林荫路网络,丰富城市增彩延绿风景线。持续推进老百姓身边增绿工程,改造提升翡翠公园、黄村街心公园,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统筹安排拆墙透绿,拓展绿色空间,提升新城地区环境品质。优化树种结构,选用国槐、油松、栾树等基调树种,研究推进国槐大道、栾树大道建设,丰富景观季相色彩,营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景观格局。

  (三)完善绿色支撑机制

  夯实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基础,制定责任清单,落实“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法治保障的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绿化管理机制,加强公园绿地的精细化养护,建立河流防护林带的长效治理机制。精准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应急防控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健全森林资源保护长效机制,推行林长制,建立林地、林木资源动态监测机制和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确保森林资源稳定增长。

  二、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坚持多策并举,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抓好“一微克”行动,以治理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为抓手,强化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深入推进移动源低排放、扬尘管控精细化、生产生活绿色化、能源清洁化,实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双达标,让群众享受更多的蓝天白云。

  (一)多角度实施移动源治理

  大力推广新能源车辆,推进公共车辆电动化和氢能汽车替代,新增公务车、公交、市内物流配送领域车辆基本使用电动汽车,大兴机场、铁路货场等新增或更换作业车辆主要采用新能源车型,在大兴机场和临空经济区试点推广使用氢能源车辆。深化重型柴油车管控,推动货运行业绿色化,实施京南物流基地“公转铁”项目。严格实施国六b排放标准,基本淘汰国三排放标准汽车,建立用车排放达标监管机制,坚持不懈控制移动源排放。

  (二)多方位推进扬尘源管理

  全面提升施工扬尘管理水平,深入推行绿色施工,最严标准治理重点区域施工扬尘,推进PM10持续改善。提升道路保洁标准,在大兴新城、临空经济区试点推行抑尘新技术,实现降尘量稳步改善。扩大小型机械化作业覆盖面,针对重点地区、重点街道开展“深度保洁”,实现重点道路尘土残存量达到全市前列水平。大力整治面源扬尘,推进裸露地、拆迁地块扬尘治理,加强林下植被恢复,抑制季节性裸地农田扬尘。

  (三)多措施加强固定源管理

  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低碳转型,有效控制各类温室气体排放,为实现“碳中和”打好基础。实施VOCs专项治理,强化无组织排放管理及重点行业“三率”治理。开展工业园区浓度检测和集中治理,在家具、印刷、电子等重点工业领域,推动“一厂一策”精细化管理,实现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整治。推进生活服务业污染综合管控,健全餐饮油烟长效管控机制,加强汽修、医院、干洗、实验室等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

  三、统筹实施水生态环境治理

  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并重,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

  (一)恢复水生态系统

  综合采取外调水、再生水、雨洪水等生态措施,保证水域常年有水,营造河畅水清的生态环境。推进永定河生态修复,逐步恢复成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开展永兴河、新凤河、小龙河等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落实小微水体长效管护,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确保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加强河湖水系连通,进一步贯通永定河灌渠、埝坛引水渠和永兴河河道连接。优化地下水观测井布局,动态监测地下水补给情况。持续推进美丽河湖建设,严格落实“河长制”,有效提升河道环境质量和整体面貌。

  (二)增强污水处理能力

  全力保障水环境安全,完善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设施,构建水资源循环利用新体系,实现污水得到处理、出水达到标准、再生水有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区域污水处理体系,建成天堂河和西红门第二再生水厂,推进庞各庄镇、安定镇等再生水厂投运,增加再生水供给量和利用量。提升初雨污染和溢流污染治理能力,铺设新黄徐路、滨河路等污水干线,全面实现雨污分流。坚持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并举,一村一策,因地制宜,完善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实现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

  (三)建设海绵城市

  以临空经济区、大兴新城西片区为试点区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建设一批下沉绿地、雨水花园、集雨池、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联动小微水体、河流、生态湿地等要素,增强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能力。开展已建成小区、道路、绿地、广场等海绵化改造,实现海绵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0%。优化河流水系防洪格局,健全分洪体系,治理旱河、凉凤支渠等河道及排水明渠,建设雨水干线,提高蓄洪排洪能力。消除城市易涝点,实现城市积水点清零。

  四、完善土壤和噪声防治体系

  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降低环境噪声污染,营造干净安全的空间环境。

  (一)完善土壤防治体系

  构建土壤生态环境可持续风险管控体系,开展土壤污染调查评估和监测,完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名录,建设土壤环境管理信息化平台,实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建立土壤污染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一地一策”推动污染地块修复。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创新农业林业残留物土质处置模式,对发现存在污染或超标点位的耕地开展土壤加密监测和农产品协同监测。

  (二)分类防治噪声污染

  调整大兴区噪声环境功能区划,完善部门分工负责、联防联控的管理协调机制。分类治理噪声污染,严格管控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采取提高绿化覆盖率、加装隔音墙和隔音窗等措施,大力整治林校路、京开辅路、黄村西大街等超标路段交通噪声。加强公园、医院、学校等敏感区域的噪声监测,努力消除噪声对生活的影响。强化工地施工机械监管,严格限制夜间施工作业。开展大兴机场噪音区治理。

第九章 共建共享,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精治共治法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平安大兴、和谐大兴、法治大兴建设,全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一、建设平安大兴

  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政治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等大安全格局,全面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完成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推进“平安大兴”建设。

  (一)坚决维护政治安全

  始终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首位,全方位做好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完善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化解体系,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国家安全协调机制。完善公安检查站和乡村道路卡点建设,进一步加强外围防线查控和服务保障。建立大兴机场及周边等重点地区安全管理工作机制,织密智能化信息化防控网络,健全安全应急联动、反恐防暴等机制,提升反恐防暴水平,全力做好重大政治活动安保维稳和机场运行安全服务保障,坚决守好首都南大门。贯彻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支持驻区国防和军队重点工程建设,完成大兴区烈士陵园建设,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二)筑牢社会安全运行网络

  守卫公共卫生安全防线,依托生物医药基地、北京粮油应急保障中心,做好医疗物资应急转产和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培养和培训演练,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制度,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水平,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抗灾救灾体系,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建设地震、地质、洪涝、气象等灾害防御工程;加大火灾高风险行业防控力度,科学合理布局消防救援站、消防水源等消防设施,建设现代化消防指挥中心;优化避难场所布局,新建64万平方米人员掩蔽工程,配强应急救援队伍;构建重点行业重特大灾害事故情景,增强灾害抵御韧性和减灾救灾能力。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和重点行业平安建设协调机制,每年推进落实一批市域社会治理重点项目,形成较为完备的平安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强化食品药品全过程监管,巩固食品安全示范区建设成果,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三)守住文化安全防线

  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级融媒体中心,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多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打造安全清朗的网络环境,建设网络安全应急指挥系统,一体化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健全微信群、公众号等管理机制,打击整治新型网络犯罪,坚决铲除网络安全领域黑色产业链,推出优质网络文化内容,提高主旋律内容的到达率和吸引力。

  (四)防范化解经济安全风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强化风险研判和源头治理,严防输入型金融风险隐患,用好“冒烟指数”等监测预警平台,有效提升金融风险预警能力。加强镇级联营公司、区属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监测预警,助力企业增强风险应对能力。加大金融监管和市场监管力度,严格防范和化解处置非法集资等风险隐患,努力杜绝消费欺诈、商家“圈钱”“跑路”等行为。

  (五)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严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的各类开发活动。健全平原造林生态补偿机制,拓宽生态补偿方式、渠道。持续推进绿色殡葬。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监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提高监督管理效率。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强化督察结果运用。加强园林绿化资源管理,建立古树、绿地认养机制,强化古树名木文化资源保护。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完善野生动植物名录,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建设和谐大兴

  坚持党建引领,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管理向精致、细致延伸,构建充满活力、井然有序的多元化基层治理格局,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

  完善城市网格管理体系。更好发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作用,探索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新机制,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强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完善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高效处置的机制,推动部门、镇街协同管理;整合街巷长、“小巷管家”等基层力量,形成与城市管理相适应的监督员队伍;推进网格城市服务管理系统、“一键通”呼叫系统、非紧急救助等治理网络融合衔接;合理划分管理网格,推动网格化管理城乡全覆盖。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强化大抓基层导向,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改革向社会治理深化。推动地区办事处向街道办事处转制,实现镇街“多心合一”综合指挥中心和指挥平安社区平台全覆盖,提升基础信息采集更新系统性、及时性。全力抓好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两件“关键小事”,深入落实物业管理条例,推动业委会(物管会)全覆盖,创新有效管理物业项目的工作机制,做优物业集团,发挥“物业超市”作用,推广农村社区物业化管理模式;把垃圾分类纳入社区、村庄治理,严格落实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制度,健全垃圾分类体制机制,促进群众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提倡垃圾减量。坚持品质为先、重老重幼、全时导向,推进以人为本的全龄友好型社区建设。着力加强农村党建,高标准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探索实施干部驻村工作机制。夯实乡村治理基底,全面实施拆迁村撤村建居,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总结推广红白理事会、“五老”议事会等经验,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完善乡村民主法治体系,加强村民学法用法;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二)打造多元共治新典范

  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健全和规范基层组织运行体制机制,抓实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完善“双报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议事沟通、协同治理机制。进一步畅通多元主体参与渠道,创新“一街多管家”“小巷管家团”等治理方式,打造“社区议事厅”、“拉家常”议事会品牌,激发居民参与热情;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积分兑换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提升城乡建设专业化水平,完善责任规划师制度,发挥工作助手、外来乡贤作用,助力城镇和乡村规划建设管理。

  三、建设法治大兴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增强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用法治方式推动城市治理,建设法治政府,营造法治环境,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建设法治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制定实施一批加强基层治理的规范性文件,强化执法监督检查。持续深化政务公开,推行综合执法和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自觉接受人大、政协、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为大兴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下沉,强化镇街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责,健全区、镇街综合执法职能边界、工作标准和联动执法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加强矛盾排查和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完善信访制度,深入开展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实现信访积案清零。建设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多元调解体系,探索“调解组织+社会力量”等基层调解新模式。

  (二)建设法治社会

  坚持依法治理,加强基层法治建设。全力构建全民普法格局,深化普法责任制,加强普法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创建活动,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在全区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强化实体平台、热线平台和网络平台服务,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加强信息共享、部门联动,提高线索发现能力,推动公益诉讼工作开展,更好发挥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加强涉外法治能力。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提升民族事业发展水平,深化落实民族宗教工作“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加强党外代表人士、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凝聚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力量。

第十章 狠抓落实,全力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在党的领导下,履行好政府职责,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力量,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功能,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有效落实。

  一、加强党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要求,推动全区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落实,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到“十四五”规划实施全过程。启动实施干部知识结构更新计划、治理能力提升计划、国际化视野拓展行动计划,推动干部跨地区跨领域交流任职,创新年轻干部选拔培养模式,锻造一支与“现代化平原新城、首都发展新的增长极、繁荣开放美丽新国门”相适应的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引导全区人民自觉弘扬践行爱国奋斗精神,服务规划任务落实。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二、统筹规划组织实施

  成立“十四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建立统分结合、运行高效的统筹管理机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重大问题,增强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能力。统筹推进重大任务的改革创新实施,围绕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加强政策工具整合,推出一批集成性改革措施。各专项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要以规划纲要为依据,加强与目标指标、规划任务的紧密衔接,细化提出发展目标、具体措施和专项政策,形成层层落实的规划实施体系。各部门、各属地依据规划纲要制定“作战图”,倒排工期,压茬推进,形成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的工作体系,高质量完成各项规划任务目标。

  三、实施重大项目带动

  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发挥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结合规划任务,按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制定区级重大项目和分部门分领域的项目清单,科学安排建设时序,推动项目有序落地。统筹财政、投资、土地等政策,对纳入本规划的重大项目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加强财源建设,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建立区级财务集中核算机构,合理有序安排财政预算,防范财政金融风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持政府债务在合理区间。

  四、强化评估考核

  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监测,依法依规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有效监测目标指标和规划任务完成情况。健全区政府向区人大的报告和沟通机制,政府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区人大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发挥统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动态跟踪园区规划建设、产业项目引进、政策机制制定等情况,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规划目标任务落实落细。用好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健全规划指标考核制度,将绩效评价作为各职能部门和各镇街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实施过程中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本规划时,应按程序报区人大常委会批准。

  五、推动公众广泛参与

  广泛开展“十四五”规划宣传,发挥属地、园区管委会作用,加强与企业、群众的沟通交流,引导高校、研究院所等驻区机构参与规划实施,引导企业按照规划拓展产业项目,引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居民群众关心关注和监督规划任务实施,凝聚共识,形成全社会践行规划、参与建设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区人民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顽强奋斗,为建设“新国门·新大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5号院

电话:010-55590088

邮编:101160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主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网站标识码:1100000011京ICP备0508492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