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
一、基本情况
海淀区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区域面积430.77平方公里,约占北京市总面积的2.6%。全区常住人口323.7万人。坐拥西山,皇家园林云集,自然与人文环境优雅。建国之后,国家将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和重点高校布局于此,知识智力资源形成高度集聚。1988年,中国第一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诞生在海淀,高科技在海淀中关村率先发展起来,海淀区进入年均30%的高速增长时代。2013年,海淀区委区政府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科学谋划了南部中关村科学城、北部生态科技新区、中部"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三大功能区,并根据北京市"一城三街"建设部署,重点推进中关村软件城、创新创业孵化一条街、科技金融一条街、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一条街建设,着力构建具有海淀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2019年,中共北京市委中关村科学城工作委员会和中关村科学城管理委员会正式揭牌。中关村科学城正以中关村大街和北清路为纵横两个主轴加速建设,扩大至海淀全域。中关村科学城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承担着打造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引领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功能。
今日的海淀,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共舞,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激荡,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质量最优、内生动力最强的重要增长极。
二、建设成效
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入选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自入选以来,海淀双创示范基地围绕落实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部署,结合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推动以科技型创新创业为引领的双创升级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连续四年在国务院大督查中被点名表扬,为全国双创发展提供了“海淀模式”、“海淀经验”。
(一)双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初步核算,2019年海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26.0亿元,同比增长7.0%;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2.4%,居全市首位。第三产业增加值7217.2亿元,增长7.1%。其中,信息、科研、教育等服务业增长较快,增加值同比增长8.2%,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超八成,是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二)双创持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近三年全区年均新设科技型企业约1.79万家,约占每年新设企业总数的六成;日均设立科技型企业近50家。截至2019年底,海淀区科技型企业总数达14.08万家,占全市的1/4;其中,有46%以上是成立五年以内的创业企业。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智能硬件、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涌现。
(三)双创加强经济运行韧性
面对新冠疫情影响,海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战疫情、抓发展,多措并举支持科技型创业企业稳定发展。新冠肺炎数据平台开放、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大,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教育”作用凸显。2020年上半年海淀全区GDP实现3970.5亿元,同比增长2.6%,在全市占比24.5%,继续保持规模总量和对全市增长贡献“双第一”地位,区域经济发展韧性充分彰显。1月至5月信息服务业收入实现3340亿元,同比增长15.8%,恢复了两位数增长,并接近了去年全年16.9%的平均增长水平。工业产值恢复正增长,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上拉全区工业总产值5.6个百分点。文化及相关产业逆势增长,1-5月份全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增长17.4%,占全市比重今年以来各月累计始终保持在50%以上。
三、创新举措
(一)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
一是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依托政务区块链运行平台建设认证链、证照链、事项链三条基础政务区块链,为企业开办“再加速”;在全市率先开展“集群注册”试点。二是优化知识产权环境。全面推进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实施知识产权领航企业发展计划,开展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托管服务。三是厚植双创文化土壤。打造、承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系列品牌活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聚焦高精尖产业结构,加快推动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
一是聚焦高精尖产业布局。在高精尖产业领域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搭建专业化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二是加快打造硬科技孵化器建设。建设16家硬科技孵化器,为硬科技创业项目提供“硬支撑”。三是围绕前沿产业建设专业化平台。多家新型研发平台相继落地海淀,勇闯科技前沿“无人区”。
(三)聚焦精准创业服务,不断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
一是支持大企业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带动就业。支持大企业发挥技术、资金、市场等优势资源,向外部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帮助。二是加大高校双创服务平台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高校双创平台的创新转化和就业带动能力。三是推动退役军人创业平台建设。支持“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四是搭建国际青年创业平台。聚焦高精尖领域优秀外籍创业项目,从落地、空间、交流等多方面提供服务。五是“疫情”防控期间启动云端招聘。组织百余家企业集中开展线上招聘,提供就业岗位、发布就业机会。
(四)聚焦优化金融环境,持续破解创业企业融资难题
一是设立全国首家小微企业续贷中心。为企业融资“开正门”,实现金融服务“可视”“可比”。二是搭建全国首个基于区块链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政府和国企采购合同应收账款确权。三是支持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提供“知识产权运营+投贷联动”多方位金融服务。四是“疫情”期间加大企业解困纾困力度。设立融资担保基金、续贷基金,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
(五)聚焦科技场景应用,持续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平台
一是制定城市大脑顶层设计。把城市大脑作为城市治理、产业发展、改革创新三大平台来建设。二是推进科技场景落地。在城市治理、政务流程再造等多场景实现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协作。三是稳步推进科技应用场景项目。持续推进区级19个场景项目建设,涵盖自动驾驶、超高清视频、量子点技术等多领域。